|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理论 > 国际观察 >

土耳其地震加剧欧洲能源供给长期困局

发布时间:2023-03-03 来源:国合中心

乌克兰战争爆发后的全方位制裁俄罗斯狂潮已令欧洲付出沉重代价,土耳其地震将进一步加剧欧洲能源供给的中长期困局,使欧洲能源供给暴露在更多不确定政治性风险之下,日积月累,假以时日,未来欧洲完全有可能以新形式重蹈1973年石油禁运期间不得不被动接受禁运方予取予求的覆辙。

无论欧洲绿党之流对其意识形态何其狂热,在可预见的未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仍将在现代社会能源供给中占据大头,倘若过多、过于急切地以其它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结果必然是人为抬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成本,降低效率,削弱产业国际竞争力,甚至无法保障本国基本能源需求的供给;而欧洲能源供给的长期困局,就是在冷战思维和域外霸主国家利益驱动下抑制、甚至切断经济上最合理且有能力保障国内稳定的进口来源,转向国家治理水平低下、内乱和战争等不确定政治性风险极高的替代来源,到头来必然一次又一次发现自己由此暴露到了更加不可预测的风险之下。

欧洲现实和潜在的油气进口长期主要来源有苏联/俄罗斯、中东、北非西非、中亚-里海和美洲,其中,中亚-里海能否成为独立于俄罗斯的主要进口来源,前景要取决于该区域国家在苏联油气管网之外另辟出口通道的进展;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美国页岩气出口虽可救急于一时,但远不足以长期填补俄罗斯份额;而中东、北非、西非、中亚-里海国内社会基本秩序失控的动乱风险远高于俄罗斯。无论是煤炭还是石油、天然气,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再到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这个东邻原本是欧洲就近获取丰裕廉价能源供给的天作之合,但在冷战思维下,出于遏制对方的目的,欧洲曾多年违背自己利益,服从霸主国家意愿,人为抑制从苏联进口油气而转向中东等其它供应方,结果在1973年石油危机中遭遇主要替代供应方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在关键时刻禁运的猛烈一击,不得不向禁运方俯首帖耳接受其几乎一切索求。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经过乌克兰战争后掀起的全方位无底线制裁俄罗斯狂潮,不到一年,欧洲就把自己推到了比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前更依赖于高风险非俄罗斯供应方的处境,再加上土耳其地震把正在成形的这一欧洲能源供给新格局砸得更极端、更结实,未来欧洲将遭遇什么样的能源风险?

2

一、与苏联油气极度“脱钩”造就1973年石油危机欧洲脆弱地位

回顾1973年石油禁运,欧洲对发动禁运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俯首帖耳、百般讨好之状令人印象深刻:10月17日,埃及与除伊拉克以外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石油部长召开第一次科威特会议,决定以减产石油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欧洲共同体九国外长11月6日就发表了有利于阿方主张的联合声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拖到11月18日召开的第三次科威特会议上才根据这一联合声明,决定对欧洲共同体国家不执行12月份减产5%的决定,对美国、荷兰继续实施禁运,……相比于美国熬到翌年方才让步换取沙特同意逐步终止石油禁运,当时的欧洲屈服委实太过迅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欧洲能源消费对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依赖度之高,令人惊骇:1973年,整个西欧能源消费的93%依赖后来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国家供给,正是这一格局,赋予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几乎是予取予求“拿捏”西欧的能力。从世界经济全局来看,这场石油禁运启动了石油价格成倍上涨,将西方国家全面推向“滞胀”,海湾石油输出国则由此极速“暴发”。

当时欧洲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局、令石油禁运效果如此显著?关键原因是在战后石油产量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国际石油市场总体格局从供大于求“买方市场”转向求大于供“卖方市场”的长期趋势中,在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与美国控制欧洲盟国的双重考虑之下,欧洲选择了与近邻的苏联油气“脱钩”,转向中东石油,从而大大增强了整个西方阵营对阿拉伯石油的依赖度,欧洲的依赖度又远远高于美国。

冷战爆发后,西方、特别是美国长期有意识抑制、阻碍西欧国家从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的苏联进口能源,而将其能源进口需求转向西方国家拥有长期强大影响力并提供军事保护的中东。通过这一能源进口方向调整,美国对其西欧盟国收获了双重影响力:

西欧与苏联之间互利经贸往来减少,双方对抗加深,西欧在冷战中对美国军事保护伞和经济支持的直接依赖度上升;

西欧不能就近从苏联获得充裕廉价能源供给,只能转向从中东进口;而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英、法、以三国蒙羞撤出的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两大欧洲传统列强在中东、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波斯湾地区影响力绝大部分被扫地出门,西方阵营只能依赖美国向中东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提供军事保护,而西欧国家大部分能源消费要仰给于美国军事保护的中东国家,成为美国间接控制西欧的一条渠道。

3

二、大规模进口苏联/俄罗斯油气改善欧洲能源供给稳定性

经过1973年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叠加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两场石油危机的教训,欧洲除加大力度开发北海油气资源外,更持续大幅度增加了从苏联等非中东国家的油气进口。1980年,苏联向西欧十六国出口原油及其制品5300万吨,满足了这些国家10.1%的消费需求,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也从1970年的接近于0猛增至1980年的数百亿立方米,苏联天然气出口过半输往西欧。为扩大进口苏联油气资源,在1981—1982年的美国对苏天然气管道禁运之争中,西欧各国还坚决顶住美国要求制裁苏联的压力,不惜对美贸易报复维权,以融资、销售设备等多种方式参与了建设苏联西伯利亚至西欧的油气管道项目,作为美国最亲密盟友、且有本土北海油田而对进口苏联油气依赖度较低的英国也不例外。

经过这番操作,到198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占西欧石油进口总量的比重就已经下降到了45%;到1990年,苏联天然气在德、法、意等西欧大国天然气消费总量中占比均超过30%。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叠加翌年两伊战争引发)、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发)两场石油危机中,西欧混乱手足无措程度远远不如1973年石油危机,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油气进口格局的上述变动大大减轻了中东内乱、战争对能源供给的冲击。且欧佩克国家在欧洲等主要能源市场上份额大幅度下降,由此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延续逾15年的熊市中创巨痛深,也深刻教训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各成员国,使之后来三四十年再未轻易发动禁运,以免自伤。

在1981—1982年美国对苏天然气管道禁运之争中,美方强迫西欧参与制裁苏联输欧天然气管道项目,理由是这条管道建成后,1990年苏联天然气将占到西欧天然气进口总量的30%,必然危及欧洲、乃至整个西方阵营的能源安全。实际上,依托如期完工投产的这条管道,苏联天然气在德、法、意等西欧大国天然气消费总量中占比到1990年都超过了30%,但此时西方已经接近赢得冷战胜利。事实证明,从欧洲自身立场看,当时欧洲主张参与建设苏联输欧油气管道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油气出口高度依赖输送管道和固定客户的情况下,作为卖方的苏联不但不可能大规模“断供”以要挟固定大客户西欧,相反还要努力维护与西欧关系稳定,以稳定自己的收入和技术、设备来源。

欧洲大量进口苏联/俄罗斯油气格局从1973年石油危机到1980年代逐步建立起来,一直延续、发展到了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总体大大提升了欧洲能源供给的稳定性,也降低了欧洲能源进口的成本。因为就长期总体而言,苏联/俄罗斯政府有能力自主保持国内基本秩序,以及能源这类骨干产业生产、出口稳定;即使苏联解体,其动荡程度也远远不及西亚、北非之类地方频繁爆发的内乱和战争;长期执政的大国政府也有强烈的内在动机保持骨干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相比之下,西亚、北非、西非国家社会结构破碎撕裂,政府普遍没有能力自主保持国内基本秩序和骨干产业生产、出口安全稳定,动乱和战争频仍,且血腥程度令人怵目惊心,常常要依赖外界大国提供秩序;在执政者如走马灯般更替的情况下,朝不保夕的政府不可能有强烈内在动机费力保持骨干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想得更多的只会是捞一把就走。而且,人口、产业结构、社会文化、国际大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决定了未来一二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该区域仍将处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三股势力和部族等动乱势力的上升与高峰期,即使不考虑该区域千百年来至今不胜枚举的伊斯兰教团举兵夺取政权先例,仅就那些多如牛毛的“草头王”乃至十足流寇而言,旷野中漫长的油气管道等油气生产、运输设施正是便利的袭击、勒索对象。

中亚-里海区域目前还能继续享受较多的苏维埃遗产,稳定性远高于西亚、北非、西非;但随着俄罗斯在世界格局中地位相对衰落,随着苏维埃遗产随岁月流逝而越来越多被雨打风吹去,随着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部族政治、政治权力家族化等“前苏维埃因素”越来越多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中亚-里海各国正日益向西亚、北非方向发展。

因此,为求能源进口供给稳定,欧洲理当多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而少从西亚、北非、西非、中亚-里海进口。 

三、与俄罗斯油气脱钩再次将欧洲推向高风险处境

然而,自从冷战结束以来,抱着冷战思维的势力一直努力引导、推动欧洲能源进口格局反其道而行,力求以中亚-里海和西亚、北非、西非油气在欧洲市场上替代俄罗斯产品。在乌克兰战争爆发掀起的制裁俄罗斯狂潮中,欧洲在美国授意、支持下进一步提出了能源进口全面去俄罗斯化的计划,包括大手笔投资铺设从北非、西非通往欧洲的油气管道,等等。2月5日,欧盟对俄罗斯成品油实施新一波“限价+禁运”措施;2月6、7两日,土耳其和叙利亚连续大地震,中亚-里海和西亚油气取道土耳其管道输送欧洲的蓝图风险凸显,其中长期影响将使得欧洲能源进口去俄罗斯化计划越发倚重北非、西非。

倘若持续照此行事,全面落实,可以预见,欧洲大手笔投资新铺设的北非、西非通往欧洲油气管道竣工投产之日,便是该区域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三股势力和部族等动乱势力获得发展新活力之时,他们将有望通过袭击和威胁袭击那些新建的供应欧洲的油气管道等油气生产、运输设施,勒索金钱,为自己“打响品牌”;欧洲在这些设施上投入越多,他们的预期“收益”越高。同时,在乌克兰等战场上得到大规模运用验证的无人机等新武器、新战法也会陆续为上述动乱暴恐势力使用而增强打击能力。即使现在因暴恐武装活动基本限于陆地而相对安全的海上油气平台等设施,未来也有可能因暴恐武装获得无人机等新装备并据此开发出新战法而不再安全。

中国早已是数一数二的全球化经济大国,无论是谋划投入非洲和其它区域油气资源开发,还是分析判断欧洲能源供给变局对其产业国际竞争力、布局的影响,进而规划我方应对,我们都有必要对此前瞻一步。 (作者:梅新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