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理论 > 国际观察 >

印俄关系调整的原因及走向

发布时间:2024-08-14 来源:国际合作中心

内容提要:在冷战期间,印度与苏联建立了准同盟级别的特殊伙伴关系,保持了较为密切的战略合作。冷战后,印度与俄罗斯建立了“特殊和特权战略伙伴关系”。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印度拒绝追随西方对俄罗斯进行孤立和制裁,并强化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但必须指出,印俄关系也出现了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从准结盟降格为基于共同利益的大国务实合作。例如,两国就“印太战略”分歧严重,印度采取了支持和推进“印太战略”的政策,俄罗斯则坚决反对“印太战略”。此外,印度在印俄关系中的主动性也有所增强。此番印俄关系调整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看,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遭削弱是印俄关系调整的核心原因。在经济上,俄罗斯对于印度的重要性呈现断崖式下滑;在安全上,俄制武器在印度仍有市场,但面临美欧武器的激烈竞争;在地缘政治上,地缘结构剧变对印俄合作构成严重冲击。此外,俄乌冲突本身也是印俄关系调整的重要诱因。印俄关系调整产生系列地缘政治和安全影响,加剧了大国权力博弈复杂性和不平衡性,以及南亚地区安全的脆弱性。前瞻性预判印俄关系调整动向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尤其是印度“多面结盟”外交政策向何处演变,印度大规模以折扣价购买俄罗斯石油能持续多久等等。

2023年7月4日,印度作为主席国线上举办年度上海合作组织元首峰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威尔逊中心等知名智库的学者就此评论称,“普京希望借此机会向外界展示,乌克兰危机等针对其执政的挑战已经被解决,自己彻底掌控局势”。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媒体评论称,相比2022年线下举行的撒马尔罕峰会,印度在全球疫情已然结束的背景下决定线上办会,这很不寻常,也导致普京没有机会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元首进行面对面交流。此外,莫迪于2023年6月21~24日刚刚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系其就任总理以来首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受到拜登等美国政要的“超规格”接待,两人盛赞“美印伙伴关系跨越星辰大海,覆盖人类事业的每一个角落”。以上种种均提醒政策界和学界关注印度与俄罗斯、美国关系的动态调整,尤其是冷战期间建立准同盟、冷战后又建立“特殊和特权战略伙伴关系”的印度与俄罗斯关系发生了何种变化。本文尝试回顾总结印俄关系的调整动向,分析调整背后的诱因和深层次根源,归纳印俄关系调整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展望印俄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国内关于整体印俄关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孙健认为,近年来印度和俄罗斯关系日益密切,双方建立了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并就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农业、能源、信息和军火采购等领域的双边合作达成多项协议,印俄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对中国存在潜在影响。胡志勇通过对后冷战时期印度发展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分析,论证了建立在互需、互利基础上的印俄关系的特点,分析了印俄关系的有利与不利方面,指出印俄关系的发展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申林认为,冷战后,印俄关系发展源于双方没有重大利益冲突并互有重大需求,但印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印美关系的影响,并对中俄关系和中印关系都产生了一定影响。马加力认为,印俄战略伙伴关系是冷战时期印苏特殊关系的继承和演进。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俄罗斯的复兴和印度的崛起,双方重新审视对方在各自战略棋盘上的分量,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由于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印度与中国“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正在推进,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对中国具有某种积极意义。尽管印俄对中国的态度有一定区别,但是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对中国的良性作用值得肯定。张力指出,面对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复杂变化,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在新的基础上保持了稳定和发展,双方均视对方为可以信赖的重要友邦。

除了研究整体印俄关系之外,国内还有不少关于印俄关系具体领域如对印军售、海军合作、核能合作等问题的研究成果。

国际方面,阿努拉德哈·切诺伊是当代俄罗斯研究和印俄关系研究的重要人物。阿努拉德哈·切诺伊认为,印俄关系主要由三个方面支柱组成:安全伙伴是历史积淀;地缘利益是合作纽带;能源与经济是当前和未来需要发力的领域。美国学者大卫·恩格曼认为,印俄关系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中国持续崛起,而美国通过“印太战略”予以打压。俄罗斯和印度在“印太战略”的立场截然相反,这将持续成为印俄关系的障碍。需要指出,美国智库类似观点整体上遵循反对和打压俄罗斯的立场,这导致一些分析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当前形势下印俄关系的客观分析。欧洲智库学者如詹姆斯·卡莱非农等人认为,随着中俄关系在乌克兰危机下持续密切,印度加速提升与美国、欧洲和其他亚洲国家关系予以应对。

乌克兰危机是近年来深刻影响国际关系和地缘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包善良指出,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化成为影响国际局势的重要因素,印度对外战略呈现出主动深化与西方阵营合作、强化印俄战略互补关系、保持对华强硬基调、借机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新特点。战略理念的继承发展、外部形势的判断利用及目标定位强化构成印度对外战略调整的逻辑基础和现实条件,战略自主、多向结盟、积极外交和借势谋事则体现了印度外交保持主动、获利导向、实现崛起的原则目标。

不难看出,关于印俄关系和乌克兰危机的影响研究数量较多,领域也较广泛,但真正将两者紧密结合,综合考察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印俄关系出现何种调整动向的研究却少之又少。部分西方学者虽有提及,但因意识形态因素而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估。因此,有必要就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印度与俄罗斯关系调整进行精准的聚焦研究。尤其是,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印俄关系延续了哪些传统?同时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上述变化的驱动因素究竟是什么?各种驱动因素的权重如何进行评估?印俄关系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前瞻性预判印俄关系需要考虑包括乌克兰危机本身在内的哪些因素?

二、从准结盟转向务实合作

对印度而言,俄罗斯长期以来都是其外交重点方向,对俄关系是其外交政策关键支柱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和苏联就建立了准同盟的特殊伙伴关系。这一伙伴关系在冷战结束之后得以相当程度的延续,但广度和深度明显不如冷战时期,已经从准结盟降格为基于共同利益的大国务实合作。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印俄关系的调整力度有所加快。

第一,印俄整体保持了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印俄友好拥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印度都和苏联保持了良好关系。在印度领导层和知识精英看来,苏联并非英国、法国等老牌殖民国家,刚刚从英国殖民当局处获得独立的印度无需担忧“源自苏联的殖民威胁”。同时,苏联还可以为印度提供实现快速工业化、推动经济平衡发展以及同步减少不平衡和贫困的宝贵经验和模式。赫鲁晓夫等苏联政治领导层亦对新独立的印度抱有期望。尤其是,美国发动冷战,谋求建立广泛联盟体系遏制苏联,并拉拢南亚重要国家巴基斯坦加入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相比之下,印度拒绝加入美国构建的任何军事联盟,并且批评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在此背景下,印苏在20世纪50年代走近,开启了印苏关系的友好时代。苏联为印度提供了大量军火支持和经济发展援助,两国于1971年签署了类似军事同盟条约的《印苏友好合作条约》,承诺在对方遭到袭击时提供军事支持。这是印度1947年独立以来至今签署的唯一类似军事同盟的条约。作为回报,印度则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支持苏联。1979年,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印度不仅拒绝公开谴责,还在某种程度上表示谅解甚至支持。

冷战结束之后,印度与俄罗斯在确保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立场基本相似,且不存在重大现实利益冲突。印度外交部文件称,俄罗斯是印度久经考验的伙伴,对俄关系是印度外交政策关键支柱之一。2000年10月,印俄签署《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声明》,推动双边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12月,普京访问印度,印俄关系从“战略伙伴关系”升格为“特殊和特权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表示,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印俄关系经受住了时间考验而始终如一。两国在战略、军工、核能等领域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在这一背景下,印俄整体上支持彼此的重要利益诉求和主张。例如,印度2019年废除授予印度克什米尔地区特殊地位的宪法条款,遭到克什米尔民众以及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反对和谴责。俄罗斯则公开支持印度,称“此事为印度内部事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印度面临的国际压力。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拉拢西方世界对俄罗斯施加制裁,并试图构建反对和谴责俄罗斯的国际联盟。对此,印度拒绝追随西方阵营,并密切与俄罗斯的能源和武器合作。例如,美国及其盟友在联合国多次发起要求谴责俄罗斯的提案,美欧领导层一度接踵访问新德里寻求印度投票支持,但印度都投了弃权票。印度战略界认为,俄乌冲突存在复杂的历史背景,牵扯沙皇俄国、苏联等多个历史阶段,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过于简单化,并对俄罗斯担忧北约东扩威胁其安全表示某种程度的谅解。再如,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美国联合盟友对俄罗斯进行涵盖经贸、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全方位制裁,但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扩大对俄罗斯石油的购买量。2022年12月,印度进口了120万桶俄罗斯石油,较一年前增加了33倍之多。2023年1月,俄罗斯石油占印度石油进口的比例上升至28%,而俄乌冲突之前这一比例仅为0.2%。除了持续进口俄罗斯石油之外,印度还不顾美国制裁威胁,坚持从俄罗斯引进S-400防空导弹系统。

第二,必须指出,尽管印度与俄罗斯在冷战结束之后保持了良好伙伴关系,甚至建立了“特殊和特权战略伙伴关系”,但印俄关系也出现了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从此前的准结盟逐步转向基于共同利益的大国务实合作,当利益冲突时彼此分歧难以避免。同时,印度在印俄关系中的主动性有所增强。这一变化集中表现在两国就俄乌冲突和“印太战略”的立场和态度上。

一方面,印度就俄乌冲突对俄罗斯进行“含蓄的批评”。如上文所述,印度在俄乌冲突之后拒绝公开谴责俄罗斯。但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俄军在战场上不如预期顺利,甚至与乌克兰军队陷入胶着状态,印度逐渐在不同国际场合对俄罗斯进行“含蓄的批评”。例如,印度总理莫迪与俄罗斯总统普京2022年多次会面和通电话。在2022年9月上合组织峰会期间,莫迪对普京表示“如今已经不再是战争的时代,民主、外交和对话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尽快走上和平之路”,强调“战争导致粮食、能源、化肥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干扰全球层面的供应链稳定,给全球南方国家增加了额外经济压力”,要求“尽快结束冲突和暴力行动,以外交和对话解决问题”,呼吁“俄罗斯与北约立即展开真诚的对话”。上述表态,尤其是“如今已经不再是战争的时代”被广泛解读为莫迪含蓄地向普京表达不满。莫迪还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对乌克兰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表示遗憾。以上动作彰显印度在印俄关系中的主动性增强。与之类似,莫迪取消了2022年底访问俄罗斯、与普京举行领导人年度会晤的安排。尽管印度官方并未就此给出原因,但路透社等国际媒体普遍猜测“印度取消印俄年度领导人会晤与俄乌冲突尤其是俄罗斯有关核冲突和核战争的威胁有关”。鉴于印俄自2000年以来连续20年举行年度领导人会晤机制,只有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未能举行,莫迪2022年取消原定前往俄罗斯与普京会晤既定安排显然对俄罗斯和国际社会释放了某种“印俄关系不如以往和谐”的信号。

另一方面,印度不顾俄罗斯反对坚持追随美国“印太战略”。俄罗斯认为,“印太战略”系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设计,将分裂整个地区;“印太”概念体现了典型的冷战思维,美国以此扼制中国和俄罗斯的意图非常明显,其服务美国及其盟友的利益,将在亚洲制造新的阵营对抗。例如,2019年俄罗斯国防部长表示,“用印太概念取代亚太概念只会在地区导致紧张和分裂,摧毁地区秩序……印太概念将破坏目前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互动,进而改变目前的地区秩序”。2020年1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参加印度举办的“瑞希纳对话”时表示,“印太战略旨在改变亚太地区现有地区结构,破坏各方承认的东盟中心地位,从目前强调以互动寻求共识转向制造分裂……印太概念并未将所有的亚太地区国家涵盖其中,其目的就是遏制中国”。在此背景下,俄罗斯明确反对旨在落实“印太战略”的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早在2017年11月,拉夫罗夫就公开表示“美日印澳这一封闭的小圈子结盟无法实现地区安全”。

然而,印度对于印太概念、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机制却采取了越来越明显的支持态度。2017年11月,美日印澳四国官员在东亚峰会前夕召开司局级磋商,这被国际媒体广泛解读为四边安全对话机制“死灰复燃”。很显然,没有印度的同意与支持,该会议不可能成功举行。事实上,印度会后单独发表声明,表示四国就“印太地区”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协商,关注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利益的合作,进而推动印太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印度特别强调,“东向行动”政策是其介入印太事务的基石。此后,2017~2019年间,美日印澳举行了多轮司局级会谈。印度对于四边安全对话机制采取了日益明显的迎合态度,同意在2019年9月、2020年10月以及2021年2月举行三轮外长会晤,最终于2021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四边安全对话机制首脑峰会。可以说,该机制得以从司局级磋商升级为外长会晤,进而举办首脑峰会,印度的态度转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2022年8月,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阐述“印度的印太观”时公然表示,“只有那些固守势力范围、反对世界事务民主化的人才会质疑印太这一概念……四边安全对话机制是印太地区有效应对挑战和机遇的多边主义平台。谁对该机制持保留意见,那么都是试图对别人的自由选择施加否决权,都是试图以单边主义反对集体合作努力。”这一言辞激烈的表态虽然没有点名具体国家,但考虑到拉夫罗夫等俄罗斯政要此前反复公开反对印太概念和四边安全对话机制,苏杰生此举很显然包括了对俄罗斯的不点名批评。

三、调整源于利益契合度持续下降

整体看,印俄关系上述调整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看,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遭削弱是印俄关系调整的根源。笔者认为,印度与苏联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主要源于以下三大支柱:安全上,苏联向印度大规模出售武器,并同意印度以许可证生产等方式在印度国内生产苏式武器;经济上,印度认同苏联以公共部门为主的经济理念,同时苏联为印度经济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财政和技术援助;在地缘政治上,美国与巴基斯坦较早缔结了针对苏联的军事同盟,这反向刺激了印度与苏联走近。20世纪70年代,在中美关系解冻之后,这一地缘政治结构则部分演变为以美国、巴基斯坦和中国为一方,以苏联和印度为另一方的较量。目前,上述三大支柱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有的已经不复存在。

第一,在经济上,俄罗斯对于印度的重要性呈现断崖式下滑。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大幅度滑坡,甚至成为“典型的不成功经济发展案例”,极大削弱了其在冷战期间对于印度的经济吸引力。与此同时,印度自1991年启动经济体制改革,由以往强调公共部门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更强调市场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采取降低关税、吸引外国投资等政策,这进一步降低了俄罗斯在经济领域对印度的重要性。事实上,除武器和石油外,俄罗斯几乎无法向印度提供任何成规模的产品供给。数据显示,2020年,俄罗斯对印度出口(不包括武器)不到60亿美元,印度对俄罗斯出口额不到30亿美元。其中,煤炭位列俄罗斯对印度出口之首,总值9.23亿美元,药品则是印度对俄罗斯最大的出口产品,价值也仅为4.44亿美元。相比之下,2020年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额超过1 000亿美元,同年美国与印度的贸易额高达1 200亿美元。

在投资领域同样如此,2000~2021年,俄罗斯在印度投资总额仅为12.6亿美元,可谓微不足道。相比之下,美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同期直接投资估计高达420亿美元。因此,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俄罗斯对印度的重要性微乎其微,而且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情况有望得到彻底扭转和改变。

第二,在安全上,俄制武器在印度仍有市场,但面临美欧武器的激烈竞争。数据显示,在印度1955~1991年武器进口总额中,苏联高居第一位,占比高达66%。同时,苏联也同意印度以许可证方式在本国生产坦克和飞机。印度战略思想家苏不拉曼亚姆就此表示,“在1964年之后,苏联几乎成为印度所有军种的唯一武器来源”。这导致了印度对苏式武器及其备件的严重依赖。例如,印度主战坦克主要是T-72和T-90S,战斗机部队主体是苏-30和米格-29及其改进型号,常规潜艇一半以上源自苏联设计,所有的空中加油机、唯一的航空母舰和核动力潜艇也源自苏联。同时,大量印度军官在苏联接受军事培训。受此影响,加之苏式俄式武器相对价格低廉且在转让技术方面比较开放,印度从冷战结束至今仍然将俄罗斯视为关键、可信的武器来源方。1992~2021年,俄式武器占据印度武器进口总额的65%,几乎与冷战时期持平。2000~2021年间,印俄签署了五十多项军购协议,涵盖主战坦克、步兵战车、战斗机、反舰和地对地导弹、多管火箭发射器、反坦克导弹、护卫舰和反潜飞机等等,其中包括2016年俄罗斯向印度出售S-400防空导弹系统,合同额高达52亿美元。

然而,俄罗斯在印度军火市场也面临着其他国家的激烈竞争。一方面,印度启动国防采购多元化战略,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法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家纷纷进入印度军火市场,并屡次斩获军购大单。例如,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报告显示,美国对印度军售增长迅速,从2000年几乎为零增长至2023年的200多亿美元,出口武器包括“P-8I”远程反潜机、“C-17”运输机、“C-130J”运输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海上卫士”远程无人机等。俄罗斯在印度武器进口市场所占份额从2014年的72%下降至2019年的56%。另一方面,印度国防“自力更生”同样影响印俄防务合作。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强调“自力更生”,试图以此使印度成为“在全球经济中份额更大、分量更重的经济体”,并在国防领域率先落实这一计划。2020年8月,印度国防部发布了包含101项国防物品在内的禁止进口清单,转而依赖印度本土国防产业,尤其是“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自主提供。印度国防部预估,通过落实该禁止进口清单,印度国防产业将在未来5~7年获得价值4万亿卢比(约530亿美元)的订单。在2022~2023年度印度国防预算中,高达68%的资本采购预算被印度国内国防工业获得。很显然,印度国防采购多元化战略以及推动国防“自力更生”均对俄式武器在印度军火市场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严峻挑战。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军在战场上的进展不如预期,这严重冲击了印度对俄制武器的信心。例如,与印度人民党关系密切的智库“维韦卡南达国际基金会”发布报告称,鉴于西方对俄罗斯的持续制裁,俄罗斯军事技术的质量“越来越受到质疑”,“从长远来看,印度必须努力摆脱对俄罗斯军事技术的严重依赖”。再如,由于战事激烈,俄军装备损毁严重,亟待补充。俄军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尚不足以满足俄军战事所需,势必影响对印度等国家的海外供货。例如,2023年1月,印度陆军参谋长潘德表示,“战争凸显了印度一味依赖俄罗斯提供国防产品的脆弱性。尤其是,印度担忧俄方能否及时交付武器和备件、提供相关后期维护,特别是印度高度重视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交付被推迟”。

第三,在地缘政治上,地缘结构发生剧变,对印俄合作构成严重冲击。如上文所述,在冷战的大部分时间里,以美国、巴基斯坦为一方,以苏联和印度为另一方,形成了彼此针对和较量的地缘结构。然而,冷战结束之后,大国关系和南亚地缘政治同步发生剧烈调整,以上地缘结构不复存在,并且加速分化组合。

其一,俄罗斯于印度的地缘重要性下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国内发生巨变甚至动乱,并一度退出世界舞台来专心应对国内事务,这削弱了俄罗斯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以及协助印度打压巴基斯坦方面的价值和重要性。

其二,美巴关系大幅度滑落。随着苏联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以及苏联1991年解体,巴基斯坦作为美国在阿富汗对抗苏联的“前线国家”之重要性大幅度下降。美国随即调整对巴基斯坦政策,大幅度削减对巴基斯坦的经济军事援助,甚至因为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而对其实施制裁,美巴关系大不如前,一度非常冷落。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虽然为了在阿富汗反恐而再度重视巴基斯坦“反恐前线国家”的地位,但美巴关系仍然因为双方在反恐问题上的分歧而龃龉不断。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美巴关系急转直下。2018年1月,特朗普公开指责称,“美国在过去15年中愚蠢地向巴基斯坦提供了超过330亿美元援助,而巴基斯坦给我们的只有谎言和欺骗!”面对特朗普这一指责,巴基斯坦非常不满,时任外长阿西夫表示“巴基斯坦‘不会做更多’”。2021年1月拜登上台后,美巴关系虽有调整,但相互指责仍时有发生。2021年6月,巴基斯坦时任总理伊姆兰表示,“巴美关系是‘不平衡的、一边倒的’。美国认为提供了援助,那么巴基斯坦就必须听从美国的吩咐”。2021年9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公开承认,“巴基斯坦很多国家利益都与美国相冲突”。简言之,美巴关系已经远不如从前,印俄关系共同针对的对象已经不复存在,并为美印关系改善提供了良好条件。

其三,美印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早在20世纪末期,美国克林顿政府已经着手修复和提升美印关系,这一政策整体上为此后的小布什、奥巴马、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所继承。尤其是特朗普政府任内认为“中美之间存在激烈竞争”,为此提出“印太”概念,支持“印度在印度洋乃至更大区域的安全方面承担领导角色”。拜登政府继承和强化了这一“印太战略”。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公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认为“俄罗斯和中国构成严峻的挑战。而中国是唯一有意愿和能力以符合自身利益方式重塑国际秩序的竞争者,中国还拥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外交、军事和科技资源实现这一目标”。为此,美国希望通过整合印度等地区盟友和伙伴关系体系强化对华竞争,将印度定位为“志同道合伙伴”“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领导者”“四边安全对话及其他地区机制的驱动力量”,强调“支持印度的持续崛起和地区领导地位”。2023年6月,莫迪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莫迪和拜登将美印关系定位到史无前例的高水平,表示“美印关系是世界上最亲密伙伴关系之一。美印伙伴关系跨越星辰大海,覆盖人类事业的每一个角落”。此外,美印建立了数十个双边对话和工作组机制,覆盖了双边关系的方方面面。其中,两国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的“2+2”对话机制是首要的经常性沟通机制。其他双边对话和工作组机制包括:反恐联合工作组、战略清洁能源伙伴关系、气候行动和金融动员对话、网络对话、民用空间工作组、教育和技能发展工作组、贸易政策论坛、国防政策小组和禁毒工作组等等。很显然,美印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印俄关系。

第四,俄巴关系破冰并持续升温。在美印关系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俄罗斯与巴基斯坦打破了冷战期间长期存在的坚冰,双边关系获得突破。2015年,两国达成了俄罗斯向巴基斯坦出售运输和攻击直升机协议。2016年,两国启动年度军事演习。2021年4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访问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时任总理伊姆兰称高度重视俄巴关系,将俄罗斯视为外交优先方向。拉夫罗夫承诺加强与巴基斯坦在反恐领域的合作。2022年2月23~24日,在乌克兰危机持续升级背景下,伊姆兰不顾西方反对而访问俄罗斯,这不仅是23年以来首位巴基斯坦总理访俄,也是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之后首位会见普京的领导人。2022年9月,在上合组织峰会期间,普京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会面时表示,“俄罗斯将巴基斯坦视为南亚乃至整个大陆的优先合作伙伴”。以上事态发展表明,俄罗斯正试图调整长期以印度为绝对中心的南亚政策,以应对美印建立更为密切的安全伙伴关系。简言之,俄巴关系破冰既是美印关系升温刺激所产生的结果,同时也在地缘政治层面冲击了印俄友好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大国在南亚加速分化组合:美巴关系大幅滑落,美印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俄巴关系破冰并持续升温。此外,中印关系因为边界争议等固有问题以及印度当局迎合美国“印太战略”等遭到了较大冲击,同时中俄则保持了高度战略互信和协调配合。以上种种都在地缘政治层面上弱化和冲击了印度与俄罗斯的合作基础。

四、影响及前景

印俄关系调整已经并将持续对地缘政治和地区安全产生系列影响,至于其未来前景则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第一,印俄关系调整产生系列地缘政治和安全影响。在地缘政治方面,加剧大国权力博弈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当前,在美国持续落实“印太战略”等因素刺激下,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有所抬头。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等,印度成为各方竞相拉拢的对象。尤其是,作为唯一同时参加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和“中俄印合作”两大机制的成员,印度此前一度在印太海洋和欧亚大陆两大战略方向保持某种平衡。然而,印俄关系的相对下滑则导致这一平衡面临被打破的风险。印度著名战略学者拉贾·莫汉表示,美国落实“印太战略”对“中俄印合作”构成较大冲击。这源于印度在国际和地区两大层面都追求多极化目标,“中俄印合作”机制虽然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但四边安全对话机制则能确保“印太地区”的多极化。在目前形势下,印度显然更关注“印太地区”的多极化,尤其是确保亚洲不被中国所主导。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2022年8月也表示,印度支持更加多极化的世界,但多极化的世界必须以多极化的亚洲为中心。很显然,印俄关系的相对下滑影响到印度在印太海洋和欧亚大陆两大战略方向的游离程度,进而关系全球层面的大国权力博弈。

此外,美国出于拉拢印度落实“印太战略”等考虑,对印度拒绝公开谴责俄罗斯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并未因为印度拒绝在乌克兰问题上追随美国而对印度采取严厉措施,避免因此冲击美印关系。2023年6月,莫迪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与拜登就密切战略合作达成系列共识,尤其是将“印太地区”战略协调作为美印合作的重中之重。两人承诺,将通过四边安全对话机制等系列组织和平台推动建立“自由、开放、包容和有韧性的印太地区”;加速落实四边安全对话机制框架下的“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共享关于印度洋、东南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的海域态势数据;联手推动与“环印度洋联盟”“印太海洋倡议”“东盟”等地区论坛和机制的合作,实现“美印追求的地区雄心”。除“印太地区”外,莫迪和拜登还同意就南亚、东亚、中东等地区事务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磋商协调,特别是加强“I2U2”(印度、以色列、阿联酋和美国)这一新四边机制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预见,美印将在南亚、东南亚、南太、中东等地缘板块持续密切合作,甚至联手针对特定国家,这势必导致大国博弈激化以及力量对比变化。

在地区安全方面,印俄关系下滑加剧了南亚安全的脆弱性。印巴矛盾是南亚地缘政治焦点。自1947年分治之后,印巴因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三次战争,至于边境实控线附近的小规模冲突更是屡见不鲜。近年来,印巴在综合国力、经济和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差距拉大,巴基斯坦在抗衡印度方面日渐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坚持激进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印度人民党自2014年持续执政,将印巴矛盾上升到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两大宗教之争,采取了更加激进和冒险的对巴基斯坦政策。例如,印度人民党政府屡次对巴基斯坦发动先发制人的“外科手术式打击”,甚至以编队规模的战斗机入侵巴基斯坦领空,引发巴基斯坦方面的强烈反应,印巴两军数次在边境实控线附近重兵对峙。在这一背景下,印俄关系相对下滑,美印关系大幅提升,美巴关系则跌至低谷,这一南亚与外部大国的互动关系框架明显有利于印度而对巴基斯坦非常不利,进一步刺激了印度面对巴基斯坦的战略自信,不排除未来采取更为冒险的军事行动。此外,印俄关系下滑还导致俄罗斯对印度的影响力下降,在处理维持印巴整体和平方面的政策空间缩小。

第二,前瞻未来印俄关系调整方向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印度“多面结盟”外交政策向何处演变。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印度当局对于此前曾经长期坚持的“不结盟”外交政策绝口不提,转而强调“多面结盟”“战略自主”。根据笔者与印度前任驻华大使唐勇胜的交流,“多面结盟”可以理解为:印度在不同问题上依据自身利益决定与他国亲疏远近,以及采取合作、对抗等相应的政策和立场。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其著作《印度之路》中也指出,在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中,印度“应该更积极地识别和利用全球矛盾所创造的机会,并且从尽可能多的关系中获取利益”。从这一政策立场出发,印度在处理对美和对俄关系时尽管会存在亲疏远近,但几乎不会作出非此即彼的政策选择。这源于印度乐于保持目前在俄罗斯以及西方阵营之间的相对游离和平衡状态,在动态调整中实现印度利益的最大化。一旦印度在两者之间选边站队,势必会导致丧失“多面结盟”的政策空间,进而无法通过动态政策调整在美俄之间多向套利。例如,印度前国家安全顾问梅农表示,印度与美俄同时保持良好伙伴关系,不愿意看到美俄关系因为俄乌冲突而彻底分裂和对抗,导致印度对外空间和战略回旋余地缩小。

此外,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不少美国智库也刊文承认,相比而言,印度与美国的安全伙伴关系尽管发展迅速,但相对较新且未经检验。尤其是,美国在冷战期间与巴基斯坦长时间结盟,以及20世纪70年代主动与中国进行战略和解等举措均给印度决策者留下了“美国采取实用主义政策,在关键时刻难以信任”等固有印象。相比而言,印俄关系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虽然不如冷战时期,但印俄友好已经持续了两代人以上的时间,给两国带来了很大战略红利。尤其是,在印度面临困难的时期,俄罗斯基本上采取了支持印度的政策。印度没有理由放弃与俄罗斯长达数十年的友好关系以及从中获得的多重利益。因此,无论俄罗斯与西方因为乌克兰危机的敌对行动如何升级,美国都不应指望印度彻底放弃印俄关系。俄罗斯也是如此。例如,2023年4月,俄罗斯公布新版对外政策构想,将印度与中国定位为“友好的、独立的全球力量中心”,将高度重视提升与两国的全面关系和合作水平,尤其是提升与印度的贸易、投资和技术伙伴关系。

其次,印度大规模以折扣价购买俄罗斯石油能持续多久。俄乌冲突之后,印度不顾西方阵营反对而加大购买俄罗斯石油主要源于经济动因。作为发展中大国和能源匮乏国,印度的石油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三,其需求近85%依赖进口。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40年印度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将达到90%。对印度而言,石油不仅关乎能源安全,还直接关系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印度经济受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长期面临输入性通胀的压力。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度暴涨40%以上,这对印度宏观经济稳定影响巨大。正因为如此,印度才加大购买俄罗斯折扣石油的力度。2023年5月,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达到创纪录的每天195万桶,而对传统石油来源国沙特和伊拉克的购买量持续下降。当月,俄罗斯石油已占印度进口石油总量的40%,沙特和伊拉克石油占比则分别下降至15%和13.7%。然而,印度增加购买俄罗斯石油不足以扭转俄罗斯作为印度经济合作伙伴的重要性长期下降这一趋势。除石油外,俄罗斯难以向印度提供有吸引力的成规模商品选择。在可预见的将来,难以看到印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得到实质性的恢复和提升。同时,只有在石油价格高企的情况下,俄罗斯给予的石油价格折扣对印度才有足够吸引力,而石油价格历来受多重因素影响而频繁波动调整。

结语

尽管印俄整体保持了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但与冷战期间相比,印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均大不如前。尤其在地缘政治层面,目前印俄的地缘政治利益契合度显著下降,彼此地缘政治优先事项都发生了变化。对于印度而言,维持和增强与西方阵营的伙伴关系非常重要,这既关乎从西方获得更为先进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也关乎借助美西方的资本、市场和先进技术加速自身崛起,实现“有声有色的大国梦”。对于俄罗斯而言,俄乌冲突导致西方对俄罗斯的空前孤立与制裁,俄罗斯无论在地缘政治抑或经济合作领域都将目光投向东方,与中国等国的关系更为密切且重要。简言之,印度和俄罗斯现在“既没有共同的敌人,也缺乏共同的朋友”。在可预见的将来,印俄关系对于彼此的重要性将继续下降,在地缘政治上的分歧恐持续存在。但也要看到,印俄都不会彻底放弃历史悠久,涵盖军事、战略等诸多领域的“特殊和特权战略伙伴关系”,这既是因为两国战略上互有所求,也是冷战期间的特殊友谊影响至今,还有印俄关系“沉没成本”过高的现实考虑。(作者:王世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