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当今世界局势动荡,中美战略博弈持续升级,呈现出复合、立体、全方位的对峙局面。美国企图将美中关系推向“新冷战”,此举无疑给全球稳定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绷,韩国尹锡悦政府奉行“亲美媚日”政策使得中韩关系面临严峻考验。与此同时,美日同盟升级及日本参与奥库斯共同遏制中国的行动,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朝韩关系破裂及美日韩合作机制强化,对朝鲜形成巨大军事压力,迫使其加速核导开发,深化与俄罗斯的合作。面对复杂局面,中国需着力管控中美分歧,避免矛盾激化,加强中日韩合作,以遏制美日韩反华同盟,坚定维护中朝关系,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深化中韩政治互信,引导其回归“均衡外交”轨道。
近年,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世界多地战乱频现、局势失稳。在东欧地区,乌克兰危机正在演变成俄罗斯与北约,特别是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对抗,甚至隐隐有核战危机之虞。在中东地区,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血的报复”仍在继续,战火甚至蔓延至伊朗和以色列之间,加剧了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此外,苏丹武装冲突仍在继续并出现一些明显外溢效应。
当前,中国所处地缘政治环境尤为严峻。一方面,中美战略博弈已不仅限于经贸和科技范畴,而是演变成复合、立体、全方位的对抗。近期,中美两军在空中和海上对峙的频率陡增,军事冲突风险大幅上升,甚至有人称中美已陷入“新冷战”状态。倘若特朗普再次执掌白宫,国际社会大概率会发生“灰犀牛”事件。另一方面,在东北亚地区,朝韩关系正走向难以预测的紧张对峙局面,日本防卫政策的新动向也值得警惕。朝鲜在迅速提高核武及导弹能力的同时,将韩国定义为“第一敌对国”和“不变的主敌”,甚至将其列为核打击对象。为应对这一威胁,韩国与美国加强了核保护伞下的“延伸威慑”。韩国甚至考虑独立开发核武器,以实现“恐怖均衡”战略。而日本则计划参与奥库斯,并与奥库斯成员国共同开发和生产尖端武器,同时决定向第三国出口下一代战斗机。这一举措预示着日本正全面迈向军事大国化。
基于对当前美国鼓吹美中关系陷入“新冷战”态势、东北亚阵营对抗加剧以及韩国尹锡悦政府表现出“亲美媚日”政策倾向的分析,笔者从全球、区域、周边等层面,深入探究中国地缘政治环境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对这些复杂地缘政治风险的解决之道。
01、美国鼓吹美中关系陷入“新冷战”给中国制造严峻地缘政治风险
对于美国和中国是否已步入“新冷战”的论断,外界众说纷纭,但中国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明确表态,中方坚决反对人为制造所谓“新冷战”。美国总统拜登也多次强调,美国无意对中国实施“新冷战”。然而,现实情况表明,美国正积极推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意图将双方关系推向冷战时代零和博弈的境地。这一点在华盛顿具影响力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于2023年3月2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新冷战胜利:反击中国的计划》中得到体现。该报告鼓吹美中关系已步入“新冷战”时代,加剧了外界的担忧。
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中美贸易争端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美国出于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巩固自身霸权的战略考量,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全方位打压中国。2017年12月,特朗普在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2018年7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更是在国会参议院听证会上指出,中国将成为美国未来数年的主要对手。在台湾问题上,特朗普胜选后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通话,此举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此类挑衅行为有增无减,包括时任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内的多位政客纷纷窜访中国台湾地区,进一步激化了地区紧张局势。此外,美国还大肆向台湾提供军事援助,并试图在南海太平岛进行非法实弹演习,公然挑战中国的安全底线。2020年8月31日,拜登政府副国务卿比根在美印战略伙伴关系论坛演讲时表示,“印太”地区缺乏类似北约的强有力的多边机构。由此,美国已经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一起构建了“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并计划增加韩国、越南、新西兰三国,打造“Quad+”机制。目前,韩国已经表示参与意向,亚太版“小北约”初具雏形。与此同时,韩国与日本一起加入奥库斯尖端国防技术合作协定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大,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亚太地区紧张局势。
实际上,中美两国已历经两次大的危机。一次危机发生在2022年8月,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地区。对此,中国外交部严正声明,“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随后,解放军在台湾岛周边多个海域和空域开展了联合演训活动。第二次危机发生在2023年2月,一艘中国民用无人飞艇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领空,被美国动用战斗机和导弹击落,此举引发中方强烈不满和抗议。两次危机对两国关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目前,中美战略博弈已全面升级,渗透至多个层面,形式也愈发呈现多元化和立体化。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僵持,美国认为初步达成了削弱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加紧了对中国的围堵策略,试图在亚太地区开辟针对中国的“第二战场”。2022年4月7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提出,“中国不谴责俄罗斯是严重的挑战”,甚至威胁中国只能在西方和俄罗斯中“二选一”。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美国和北约对“中国变数”愈发警觉,尤其担心中国向俄罗斯提供高性能武器,从而增强俄罗斯在冲突中的优势地位。为此,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前主席加拉格尔发出威胁,中国军工企业若180天内不退出俄罗斯市场,将面临“全面封锁制裁”的严重后果。2023年7月12日,北约在维尔纽斯峰会公报中15次提及中国,不仅对中国的内外政策进行歪曲,更是大肆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一系列行动暴露了美国及其盟友企图通过政治施压和军事威慑来遏制中国发展的伎俩。
拜登政府上台后,继续推出更具针对性的对华遏制政策,除了维持特朗普时期的高额对华关税外,更将对华“出口限制黑名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些政策直接导致2023年中美贸易额减少逾20%,使得墨西哥成为美国主要进口国。此外,美国还煽动菲律宾在南海制造摩擦,中印边境争端中也频频出现美国“黑影”,加剧了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紧张态势。面对严峻形势,中国深知管控中美分歧的重要性。经过双方共同努力,2023年11月,中美元首在旧金山举行历史性会晤,并在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全球治理、军事安全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形成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美国2024总统选举在即,拜登政府似乎也意识到了与中国保持稳定关系的重要性,开始着手缓和局势。过去一年里,包括财政部长耶伦、国务卿布林肯、商务部长拉蒙德、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瑟姆以及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在内的美国高层官员先后访华,寻求对话与合作。2024年2月16日,布林肯在德国慕尼黑与王毅进行建设性对话。4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拜登时隔四个月再次通电话,就朝鲜半岛和台湾问题等敏感安全议题交换了意见。“习近平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希望美方把总统先生不支持‘台独’的积极表态落实到行动上。”“拜登表示,美中关系是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双边关系。……。我重申,美方不寻求进行‘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方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在中美元首通话后不久,耶伦和布林肯再次到访中国,说明拜登政府面对总统选举将外交重心转向稳定中美关系。
近期,中美两国就芬太尼问题展开多轮磋商,并取得一定进展。202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指出,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体现了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中美双方都有意把竞争控制在负责任的范围内,避免升级为冲突对抗。美国作家卡拉贝尔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发文指出,用“冷战”概念描述美中关系属于“滥用历史”,暴露了美国一些政客对美中关系现状的深度误解。
尽管中美关系似乎进入了暂时的平静期,但始终存在潜在风险,特别是将于2024年11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会成为新的变数。有人担忧特朗普可能拖着“灰犀牛”回归政治舞台。韩国媒体预测,特朗普的回归将对美国国内及美中竞争格局等国际政治影响因素造成巨大冲击。无论美国大选结果如何,民主党和共和党都会竭尽全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维持对华强硬立场。虽然特朗普可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展现出比拜登更为灵活的手法,但在与中国的“价格谈判”方面,其强硬态度预计不会改变。特朗普曾发出威胁,倘若再次当选,将对中国商品征收60%的关税,并对中国企业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征收100%的关税。特朗普还表示,将取消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即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以表明其强硬立场。随着11月大选临近,特朗普更是频繁炒作非法移民议题,甚至抛出诸如“中国非法移民可能在美国组建军队”等荒谬言论。[18]特朗普称,将停止对乌克兰的援助。可见,如果特朗普赢得选举,美国战略重心很可能进一步向亚洲转移,加大对中国的遏制力度。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之间的矛盾可能更加尖锐,甚至可能引发军事冲突。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台湾的战略地位远超乌克兰,在美国看来,如果失去台湾,“印太战略”将受到巨大冲击。近年,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涉台法案,如“台湾外交检讨法案”“不歧视台湾法案”“台湾保护法案”等,意图模糊台海局势的底线。而随着具有亲美倾向的赖清德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可能进一步激化。2024年2月2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共和党籍“鹰派”人物加拉格尔率团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与蔡英文和赖清德会面。5月1日,布林肯发表声明,鼓励世界卫生组织邀请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这一行径严重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对台海和平构成严重威胁。日本时事月刊《文艺春秋》2024年2月号刊文,预测若特朗普再次上台,美方将着手重新审视对华基本方针,甚至可能宣布放弃一个中国政策。但从中美双方达成两国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双边关系的共识看,任何一任美国总统都很难冒险从根本上破坏两国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今后将继续加强对台湾的军事援助,并怂恿民进党当局挑衅大陆,煽动海峡两岸对立冲突。2024年4月23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投票通过了一项950亿美元的对外援助法案,其中19亿美元用于向台湾当局提供武器。 2024年3月20日,美军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奎利诺出席国会众议院听证会时称,中国将在2027年之前实现统一,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2027年将成为非常关键的一年。俄罗斯一直指责美国是乌克兰危机的始作俑者。如今,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故技重施,蓄意制造紧张气氛,其手法与其两年前煽动乌克兰危机如出一辙。对此,2024年2月11日,前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举办的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终将要实现国家统一,但会以最符合全中国利益的方式,中国不会掉进别人设下的陷阱。
未来,竞争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旋律,而如何降低竞争风险,确保其不升级为冲突,是中美关系面临的核心挑战。2024年4月布林肯访华期间,中美双方达成五点共识,承诺共同努力稳定并发展中美关系,保持高层交往和各层级接触,推动各领域磋商与对话,扩大两国人文交流,并就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保持协商。这一成果凸显了中美双方对审慎处理双边关系的共同认识,以预防局势失控,确保两国关系沿着健康、稳定的轨道前行。
02、东北亚阵营对抗中国安全的影响
当前,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与东北亚地区阵营对抗态势密切相关。尹锡悦政府上台后,美日韩三边合作机制明显强化,对朝鲜的军事压力持续加大。尤为引人注意的是,美日韩三国军事演习项目甚至包括“定点清除”“斩首行动”“拦截朝鲜导弹”等高度敏感的内容。为应对外部压力,朝鲜不仅加快了核导的研发步伐,还加强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东北亚地区阵营对抗态势愈发明显,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带来严峻挑战。
美日韩三国为全面履行戴维营峰会达成的协议,已多次针对朝鲜试射潜射弹道导弹举行海上反导演习,以及反潜、搜救、联合空中演习。2023年12月,美日韩三国更是启动了针对朝鲜导弹情报的实时共享机制。与此同时,朝鲜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也在逐步升温。同年9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访问俄罗斯远东地区,参观了航天发射场、太平洋舰队和多个核武器平台,向外界释放了加强朝俄军事合作的强烈信号。乌克兰情报机构认为,朝鲜已开始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俄罗斯对朝鲜的支持和援助涉及核导弹、侦察卫星等尖端军事技术。11月,朝鲜成功发射第一颗军事侦察卫星,这被认为是俄罗斯技术力量在背后提供了保障。
2023年8月戴维营峰会期间,美日韩三国领导人深入讨论了加强对朝鲜的遏制方案,并再次明确以美国“核保护伞”为中心的“延伸威慑”战略。事实上,“戴维营精神”背后隐藏着遏制中国的真实意图。通过此次峰会,美日韩三国军事合作更加紧密,并完成了“针对中国的东北亚地缘政治重组”。拜登称,此次峰会开启了美日韩三边合作“伙伴关系新时代”。有韩国媒体认为,韩美日合作只是开端,三国为确保安全的可持续性,应该建立“亚太版北约”。[25]可见,美日韩军事“铁三角”正在加速形成,这一格局不仅助力弥补韩日关系短板,更推动三国形成“准同盟关系”。[26]韩国前统一部长官李钟奭认为:“这旨在牵制中国而强力推进的三国协调体制,已经升级为准军事同盟。”
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俄两国始终致力于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202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70周年之际,中俄两国分别派遣高级代表团前往平壤参加纪念活动,彰显了两国对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坚定支持。2023年,联合国安理会在多次讨论朝鲜人权问题和追加制裁问题时,中俄接连投下反对票,表达了对过度制裁和单方面施压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深切忧虑。对此,美国和韩国舆论试图将中俄朝关系解读为所谓“三角同盟”。这种指责实为美国霸权逻辑下的产物,意在制造阵营对抗,以服务于美韩战略利益。
随着朝韩关系转变为“敌对关系”,双方在半岛西部地区的炮击示威行动使得半岛局势再度紧张。由于《9·19军事协议》失效,缓冲区事实上已不复存在。这种情况下,在军事分界线和北方界线出现偶发性军事冲突的风险大增。随着朝韩两国相继发射军事侦察卫星,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若冲突风险逼近临界点,朝鲜可能会进行第七次核试验、发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而美国则可能在韩国部署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等武器加强战略威慑。双方在相互试探备战情况和战斗决心的过程中,小规模局部冲突很有可能触发。
东北亚若出现阵营对抗,不仅会加速朝鲜核武化进程,稍有不慎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例如,日本以应对朝核危机为由,“核武装论”甚嚣尘上,而韩国的“自主核武装论”也再次抬头。中国政府始终强调,半岛生战生乱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实现半岛无核化是中方的一贯立场。为共同应对美国霸权带来的挑战,中俄两国关系日益紧密。从2023年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到2024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成功连任后首访中国,这一系列事件都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厚根基。同年4月21日,俄罗斯海军总司令莫伊谢耶夫率团出席在青岛举行的第19届西太平洋海军论坛年会,与中国海军司令胡中明讨论了中俄海军合作和发展议题,双方签署了“海上搜救谅解与合作备忘录”。美国认为中俄密切合作触及美国“最核心的战略利益”。
另外,普京2024年6月访朝之行,双方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确立了军事援助条款,明确规定当任何缔约方受到侵略,另一方将提供援助。两国关系出现重要突破。
中国高度重视与俄罗斯和朝鲜的双边合作,始终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基础之上,致力于通过平等互利的方式发展双边关系。在推动与俄罗斯和朝鲜的合作过程中,中国始终将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放在首位,反对以冷战思维推动阵营对抗,致力于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03、尹锡悦政府“亲美媚日”政策将中韩关系推向十字路口
中韩建交后,两国关系迅速发展,但“萨德”问题使得双方关系陷入低谷。韩国文在寅政府执政后,“萨德”问题有所缓解。在韩国最关心的朝核问题上,中国始终秉持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一贯全面、准确、认真、严格地执行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涉朝决议。新冠疫情暴发后,中韩保持密切沟通和有效协调,为两国关系稳定和长期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然而,尹锡悦政府上台后,着力推进韩美同盟,对中韩关系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尹锡悦政府背弃了文在寅政府与中国达成的“三不一限”承诺,再次将“萨德”问题推至风口浪尖,对中韩关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韩国媒体大加炒作,美国可能在韩国部署“堤丰”中程导弹系统,一旦实施,将增强美军对中朝“心脏地区”的打击能力。对此,中国专家曾发出警告,若“萨德”事态重演,后果将更为严重。中国外交部明确表态,如果美方在亚太地区部署陆基中程导弹,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管,将被迫采取反制措施。中方呼吁域内国家不要允许美国在其领土部署陆基中程导弹,因为此举无益于这些国家的安全利益。[33]韩国若对美国的要求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无疑将对中韩关系和东北亚地区安全产生不利影响。2022年5月,美韩关系升级为“全球全面战略同盟”,标志着同盟性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一变化呈现三个显著特征:第一,美韩关系从“主从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第二,美韩同盟的转变与美国的“印太战略”和亚太“北约化”相吻合;第三,同盟合作从“战略模糊”向“战略清晰”转变,且战略合作目标大多针对中国。2023年4月美韩首脑会谈前夕,尹锡悦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反对依靠实力改变台海现状”,向美国示好。2023年9月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韩国政府将“韩中日”的习惯表述变为“韩日中”,这一变化反映韩国外交基调转向。在中美战略博弈大背景下,尹锡悦政府“亲美媚日”外交倾向对中韩关系造成冲击。
近年,美国逐步放宽对韩军事领域的限制,表面上是为了应对朝鲜“威胁”,实为长期布局以遏制中国,试图将韩国军事力量转化为其介入亚太事务的“战略资产”。2020年7月,两国修订《韩美导弹指南》,韩国运载火箭使用固体燃料的限制得以解除,为韩国自主研发、生产和使用液体燃料、固体燃料及混合燃料的运载火箭打开了大门。美国此举意在让韩国在美国的地缘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为美国在半岛以外的军事行动提供更多支持。
韩国将韩美同盟视为外交政策的基石,但这一同盟的显著特征是“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使得韩国在外交事务上始终受到“美国因素”的制约,从而成为中韩关系发展的重要障碍。在美国施压下,韩国逐步调整在中美间保持的“均衡外交”和“战略模糊”路线,进而倒向美国的意图日益明显。韩国外交策略的转变,为美国在“印太”地区建立排他性小圈子提供了支持。值得警惕的是,当前被认为是特朗普阵营国务卿候选人的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奥布莱恩曾提议,韩国应参与“印太战略”以制衡中国。若此构想成为现实,中韩关系势必紧张加剧。
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美国提出在台湾发生紧急情况时需要韩国介入的设想。这使得韩国陷入了将本国安全利益与台湾问题相连的尴尬境地。尹锡悦一系列涉台错误言论[37],以及2024年3月韩国邀请台湾当局参加所谓“民主峰会”,给人留下了韩国将深度介入台湾问题的印象。中国外交部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敦促韩国“好自为之”。国际媒体也指出,当前台湾问题是中韩关系的一个尖锐矛盾所在。[39]韩媒报道,韩国还与美国、英国等七个国家一起支援台湾建造潜艇。韩国和台湾地区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此外,尹锡悦政府上台后加强与北约联系,积极响应美国主导的北约“亚太化”进程。2024年4月4日,韩国外交部长官赵兑烈在北约外长会议上,以朝俄关系密切和朝鲜“威胁”为借口,要求北约向亚太地区扩展。[40]韩国与北约加强合作的态度,同日本类似。北约“东进亚太”将进一步搅动地区局势。
国际形势变化使得中国可能面临新的安全风险,即韩国可能成为第二个日本,站到反华前线。对此,韩国国内也出现了批评尹锡悦政府对华政策的声音。在野党警告称,如果韩国试图站在遏制中国的前线,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41]在这一背景下,韩国能否妥善应对中国的安全关切,将成为今后中韩关系能否在健康轨道上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04、中国应对东北亚阵营对抗的对策建议
2024年1月,王毅在2023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指出,我们将始终坚持自信自立,履行负责任大国应尽职责;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巩固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始终坚持公道正义,倡导建设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积极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42]基于这些原则,中国在应对东北亚地缘政治风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以“斗而不破”的方式管控中美分歧。鉴于东北亚地区阵营对抗与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密切相关,以及2024年乌克兰危机发展趋势和美国大选结果等不确定性因素,中国需维护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降低大国竞争风险,确保地区和平稳定。
第二,为遏制美日韩安全合作演变为反华同盟,中国可充分发挥中日韩合作的积极作用。相较于韩日关系改善,中韩和中日关系受到政治因素和民间情绪的双重影响。为了维护东北亚和平与稳定,中国可依托中日韩既有对话平台,抓住重启政治安全对话机会,增进三方互信,减少误解与误判,有效管控潜在矛盾,为高层交流营造有利氛围,从而有效阻止美日韩安全合作演变为三国军事同盟。
第三,中国要坚定维护中朝友好关系,致力于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防止半岛再次陷入战火。这既是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也是捍卫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第四,中国需深化中韩政治互信。2024年5月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为改善中韩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国要积极推进两国构建互信的制度化框架,通过改善中韩关系,引导韩国避免陷入“中美对抗陷阱”,并促使其回归“均衡外交”轨道。
05、结语
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美国为遏制打压中国,加速推进“印太战略”,不仅构建了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机制,还主导北约“东进亚太”计划,并推动奥库斯扩员。这些举措促使朝鲜加快发展核武及导弹力量,同时深化了朝鲜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在此背景下,东北亚地区逐渐呈现阵营对抗态势,增加了中国的地缘政治风险。2024年美国大选、北约“东进亚太”、日本可能成为奥库斯成员国等因素,都可能给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带来不可预知的变数。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要秉承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理念,致力于稳定中美关系,坚定反对世界走向“新冷战”的分裂格局。同时,中国要继续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努力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面对东北亚地缘政治风险的挑战,中国需要保持冷静判断,以坚定、灵活且务实的态度,精准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确保国家利益和地区和平稳定得到切实维护。(作者:姜龙范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谷思睿 天津外国语大学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