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频频将美元和美元支付体系“武器化”,导致美元信用受损,“去美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去美元化”在客观上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遇。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将推进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图为2021年1月15日航拍的广州中山市翠亨新区。翠亨新区是珠江西岸连接深中通道的桥头堡,是中山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
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支付货币功能方面,2022年,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达到2.3%,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在储备货币功能方面,截至2022年末,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2.7%,在全球储备货币中位居第五位。在投融资货币功能方面,截至2021年末,境外主体持有的人民币金融资产金额合计为10.83亿元, 同比增长20.5%。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中(SDR)的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在SDR中的权重居第三位。人民币离岸市场也稳步发展。截至2021年末,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1.5万亿元。
人民币国际化的较快发展为进一步国际化奠定了基础。目前,人民币具备进一步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人民币兼顾收益性与安全性使得多国开始更多地配置人民币资产。人民币金融资产具有较高的收益率。2022年期间,人民币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基本都在3.0%以上,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同期限国债收益率。截至2022年末,境外机构持有中国的银行间市场债券达3.39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人民币在一些国家储备资产中的地位也在上升。巴西中央银行2023年3月宣布,人民币已成为该国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2022年7月,白俄罗斯中央银行将人民币纳入其货币篮子,权重与欧元相当。
中国参与区域经贸合作程度的加深推进了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国际化。近年来,“一带一路”获得了较快推进;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又得以签署,这些都加深了中国参与区域内经贸合作的程度,使得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国际化取得较快进展。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5.42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14.8%。截至2021年末,中国与22个沿线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在八个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机制安排。
货币支付数字化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货币支付数字化成本低而且支付时间短,兼具效率和安全性,因而受到多国货币当局的重视。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有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从2014年起就成立了专门部门对数字人民币进行研究,并在后续年度开展了一系列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等基础工作。截至2022年7月,中国已经在15个省的23个地区开展了数字人民币试点。中国积极开展数字货币国际合作,提高了在数字时代的金融话语权,为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中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保障。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贸易和投融资的较快发展,将推进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美国金融机构摩根士丹利在其2020年发布的报告中称,预计到2030年,将有3万亿美元的投资资金流入中国,使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资产中的比重升至5%~10%,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
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然而,在现阶段,受制于美元的强势地位、国内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不成熟、人民币支付和计价功能的不足,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等,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路径依赖使得美元的地位很难被撼动。目前,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跨境结算及计价中都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人民币的地位要低很多。2022年末,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远低于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虽然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人民币定价权仍然较小。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还很不相称。2022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超过42万亿元,占全球贸易总量的比重接近20%,远高于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占比(2.3%)。这些指标反映出,与美元等传统国际货币相比,人民币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所需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还不健全。就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使用情况看,截至2022年末,共有境内外1300余家机构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接入CIPS,而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服务的范围涵盖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超过11000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无论是参与机构数量,还是日均处理业务数量和处理金额,CIPS均与SWIFT有较大差距。此外,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使用率不高,实际使用比例仅占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的10%左右。
三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成熟性和开放度不足。中国的股票市场以及股票衍生品市场仍不发达,债券产品种类少且债券违约事件频发,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也较低。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2020年,中国直接投资(FDI)限制指数为0.21,属于限制程度较高的国家。其中金融业限制指数为0.05,高于OECD国家0.03的平均水平。2020年,中国金融开放指数为0.16,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1.0的水平。此外,人民币国际化会伴随着更大规模和更高频率的短期资本流动,金融风险形态更加复杂,这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离岸人民币供给机制有待完善,人民币离岸市场不发达。由于人民币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离岸人民币的供给主要通过对外贸易,而中国大量的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的供给难以满足离岸市场的需求。此外,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也不丰富,产品体系尚不健全,中短期限产品的流动性不高,长期限产品种类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和可能。
五是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打压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当前,国际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美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打压政策,实行“脱钩断链”,一定程度将削弱投资者对中国经济以及人民币的信心。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举措
人民币国际化能否获得进一步发展,取决于中国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能否具有发达的境内与离岸金融市场,金融制度能否更加健全并和国际规则接轨。推进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基础设施安排。需要进一步做好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工作,支持市场主体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和计价,进一步完善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就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来说,要进一步使人民币跨境支付便利化,完善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发展数字货币以及区块链、云计算技术,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和普及性。
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计价和储备功能。相比贸易领域,人民币在金融领域内的国际化水平更低,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计价和储备功能。在大宗商品贸易中要加快使用人民币计价,将大宗商品现货以及期货人民币计价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并在跨境电商中推广以人民币计价。同时,要加快产业升级,增强中国企业在供给链和产业链中的地位,并以此推动人民币计价功能;创造更多的适合他国央行配置的人民币资产,用以满足他国央行对于储备资产安全性、多样性以及期限结构合理性的要求。
进一步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要完善离岸市场人民币供给机制,既可以通过贸易渠道,也可以通过互换协议、投资协议、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等渠道;要创新和增加人民币信贷产品、股权产品以及债券产品,使投资者有多样化的投资以及风险对冲工具选择;要提高离岸市场管理水平,既要提升投资者配置离岸金融产品的便利化水平,又要畅通离岸人民币的供给和回流机制,还要加强对跨境交易和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控;要设立更多的人民币离岸市场。
推进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与开放。要扩大国内金融市场规模、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扩大投融资渠道、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以及加强对金融市场管理,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要提高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金融市场运行体系,逐步实现资本账户的开放,稳妥和循序渐进推进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以及银行间市场的开放。
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防控工作。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性会增加,短期资本的跨境流动也会更频繁,这就需要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的审慎管理框架,提升对于跨境资本流动检测分析能力、预警能力以及应对短期资本冲击的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进行顶层设计,也需要市场驱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原则,人民币国际化只能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国应该立足于经济发展进行战略规划,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作者:吴国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