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印太战略”的演进
“印太战略”历经多年演进,逐渐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地区战略。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开始在官方话语中使用“印太”一词,特朗普政府则加速推进“印太战略”的实施;拜登执政后,更是将“印太战略”视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不断延续并加以强化和升级。
自奥巴马政府起,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关注就有所增加,“印太战略”开始萌芽。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洲”政策和“亚太再平衡战略”,都显著体现了对亚太地区的重视,美国将全球战略重心置于亚太。其后,美国开始将亚太地区视作一个战略整体,在此基础上对其亚洲战略进行重新调整和布局,加强与印澳等地区枢纽国家的政治、军事关系,拓展军事存在,其根本目的在于扩大国际动员以制衡中国。
特朗普政府执政后,美国对于“印太战略”的态度更加明确,将其上升为官方战略并不断充实细化。基于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角色定位,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关注持续增强。2019年6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了《印太战略报告》,重申“美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关切是国家间的战略竞争,其内涵是‘自由’和‘专制’世界秩序愿景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同年9月,首届美日印澳部长级会议召开,此后又多次召开部长级会议,使得美日印澳合作机制化。由此可见,特朗普政府已经在官方层面将“印太战略”视为正式战略,并为此诉诸实际行动。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对于“印太战略”基本采取延续并强化的态度。一是在官方报告中更加明确“印太战略”的定位。《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美国印太战略》《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三份重要报告中,都明确要求要强化实施“印太战略”。二是将部长级会议升格至首脑级,并多次举行美日印澳四国首脑峰会,以更好地加强四国之间的战略协调。三是将“印太战略”的合作领域拓展至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领域。拜登政府不断推动美日印澳“四边机制”的合作内容拓展,特别是加强价值观共识和经济合作,以谋求更加广泛地契合各方共同利益。
综上所述,近年来美国历届政府对于“印太战略”的重视逐渐增强,采取的举措更加多元,使得“印太战略”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从目前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来看,有如下特点。
(一)强烈的对华目标指向
从“印太战略”的演进来看,其对华目标指向日益明显,已从初始的遮遮掩掩到明确剑指中国。美国政府推动“印太战略”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多边联合的方式对华展开战略竞争,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
(二)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印太战略”反复强调,“要构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美国格外重视亚太地区“民主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将其视为与北约盟国同等重要。显然,美国希望通过价值观共识提升联盟内部凝聚力,争取更多国际支持以及提升美国的软实力。
(三)注重对盟伴体系的动员
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意在加强国际动员,从而集结更多的战略资源进行大国竞争。美国传统的以双边联盟为主的亚太联盟体系,存在内部战略协调不够、集体行动乏力等弊端。为此,美国不仅推动亚太联盟体系向多边化、网络化转型,还积极拉拢伙伴国家以扩大其盟伴体系,以此加强国际动员,为美国霸权战略提供更多支持。
总之,历经美国三届政府的持续推进,“印太战略”的战略意图更加清晰、战略动员更加广泛、战略举措更加多元,使其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尽管国际环境与国内政治变动等因素会对美国推行“印太战略”产生一定影响,但近期来看,美国不可能完全改变“印太战略”,更有可能是局部调整。基于此,也使得加强对“印太战略”影响的分析与应对更为必要。美国推行“印太战略”已经产生了多重复杂影响,不仅加剧了中美战略博弈,也恶化了亚太地区局势,使得地区合作遭受冲击。鉴于美国将中国视为首要竞争对手,“印太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中国如何认知“印太战略”,以及如何妥善进行战略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国对于“印太战略”的认知演变
对于“印太战略”的不断演进,中国的战略认知也从最初仅视为“战略风险”调整为“战略威胁”。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学界更加关注其正式实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于“印太”概念或“印太战略”关注有限,大多认为其至多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扩展与深化,相对比较“空洞”。鉴于美国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印太战略”,出于谨慎考虑,中国保持观望态度。不过,随着美国“印太战略”从概念逐渐实施,中国对其战略认知也在发生改变。
(一)“印太战略”的“战略风险”认知
中国学界早期对“印太战略”局限和不确定性也多有分析,主要基于战略构建、国内限制与国际协调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研判“印太战略”存在的较大不确定性,将其视为“战略风险”,认为中国对此不必过激反应,仅保持拒斥态度,避免战略被动应对即可。
1.战略构建不够成熟
就战略构建而言,美国“印太战略”在初期面临战略指导思想缺失、政策投入不确定及地区伙伴配合不力等挑战,在战略资源动员、战略选择适应性、战略内外协调等多方面存在诸多障碍与困难,导致该战略难以顺利实施。
2.国内限制因素掣肘
财政资源匮乏、执政团队不完善、美国政府更迭等是“印太战略”实施面临的主要国内限制因素。首先,战略资源的持续投入难以保障。“印太战略”需要巨大的资源的持续投入,但美国国内财政困难、经济疲软、社会关注等会限制其战略投入。其次,美国国内战略执行存在困难。特朗普政府执政团队不健全、特朗普个人性格与行事风格、美国国内部门利益之争、企业和社会团体及民众对“印太战略”的认知并不一致等因素会影响“印太战略”的执行。最后,国内政治分化使得战略延续存在不确定性。美国两党制的政治体制以及近20年来美国国内政治极化的状况,造成了美国对外战略的摇摆,影响到其战略的连贯性。
3.国际协调方面不乏分歧
美国“印太战略”的推进离不开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这三个国家的参与,也需要其他盟国与伙伴的支持。然而,美国与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核心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这三个国家的地区战略都难以全心全意地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此外,对于亚太地区多数国家而言,对“印太战略”也比较犹豫和警惕,大多不愿意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总之,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参与,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分歧会限制“印太战略”的开展。
总之,受制于美国国内的战略资源不足、国内政治、国际协调等因素的影响,“印太战略”的实施尚面临诸多局限,中国对其保持观望或者拒斥比较合理。
综上所述,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官方已经在一些场合使用“印太”概念,美国智库更是热衷炒作“印太”概念。不过,中国官方从未公开对“印太”进行表态或回应,保持观望态度。2017年下半年伊始,特朗普政府频繁使用“印太战略”,中国官方的回应相对比较冷静,“拒斥”的态度比较明显,并未明确表示对其批评态度,只是呼吁任何战略或政策的制定都要顺应和平、发展、友好、合作的时代潮流,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这实际上表明中国并不认可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国的地区合作主张与美国的“印太战略”截然不同。2018年3月,中国“两会”的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首次对“印太战略”做出正面回应,表示中国注意到美、日、印、澳四国官方声称无意针对任何国家,希望四国能够言行一致,不要搞小圈子对抗围堵中国。这表明,中国对“印太战略”有所警戒,但并未采取批评、对抗等举措。中国政府之所以采取如此态度,与仅仅将“印太战略”视为“战略风险”认知有关,即“印太战略”虽然逐渐实施,但也面临着不少国内外限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基于中美战略稳定的考虑,不宜激化中美战略博弈。
(二)“印太战略”的“战略威胁”认知
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充实细化和推进实施,其在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针对中国的目标指向性日益凸显,具有强烈的排华制华色彩,对中国的地区战略构成极大冲击。“印太战略”对中国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滞缓中国的崛起进程
对于美国而言,基于自身霸权护持考虑,将中国崛起视为重要威胁。“印太战略”是美国以地区战略服务对华战略的显著体现,以此打压中国崛起。美国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手段重塑“印太”格局,并构筑针对和防范中国的联盟关系网络以全面遏制中国,特别是“印太战略”对中国海上交通线造成实际威胁,这将导致中国崛起进程的滞缓甚至中断,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难以实现。
2.恶化中国周边环境
“印太战略”中的美日印澳加强安全合作态势非常明显,而且还在不断拉拢北约国家更深介入,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不仅会撕裂中国促进地区经济融合的善意努力,而且将冲击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安全理念,威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安全秩序。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实施,法国、英国等域外力量对中国周边地区安全的介入也加深,导致中国周边地区安全更趋复杂。
3.对地区经济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为了抵消中国的地区经济影响,美国“印太战略”势必在经济上采取行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推进“印太战略”在多边经济合作方面乏善可陈,但拜登执政以来更加重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出“印太经济框架”“重建更美好世界”“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明确将中国排除在外。美国在经济合作规则方面不断推行新标准和倡导新制度,试图通过重塑经贸规则来抵消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优势,扰乱和分化亚太地区经贸合作。
4.冲击亚太地区秩序
美国“印太战略”实施目标之一,就是要在地区秩序方面重新强化美国的主导地位,避免因中国崛起而被边缘化。地区秩序构建有两个关键基础,一是地区权力结构,二是地区机制。在地区权力结构方面,美国不断分化离间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关系,推动“印太北约化”。在地区机制方面,拜登政府注重意识形态动员,强化制度竞争,以塑造有利于美国利益与价值理念的“印太”秩序。这不仅会削弱中国对于地区秩序的影响,还会导致东盟中心地位的下降,极大地冲击现有的亚太地区秩序。
随着美国逐渐将“印太战略”付诸实施并突出对华针对性的一面,中国对“印太战略”也转向批评。2019年6月,美国官方正式出台《印太战略报告》,其中明确指向中国,加之中美关系因贸易摩擦而有所恶化,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变本加厉,中国官方对“印太战略”的反对声音增加,更加呈现批评态度。随着中国对“印太战略”负面影响认知更加深刻,对其批评也更加强烈,并注重加强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协调与合作。2020年9月,中俄两国外长会晤时就批评“印太战略”是冷战思维,在地区国家间挑拨离间,造成分裂甚至对抗。同年10月,王毅表示:“美国提出‘印太战略’,要以‘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为依托在这一地区另起炉灶,甚至企图构建所谓印太版的‘北约’。”
2022年2月,拜登政府推出了新版《印太战略报告》,其中指涉中国十分明显,这引起了中国更加强烈的批评。2月22日,国务委员王毅应约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时表示,近期美方推出所谓新版“印太战略”,公开把中国列为地区首要挑战,还试图把“以台制华”纳入美地区战略,这明显是在发出对华围堵遏制的错误信号。
对于美国“印太战略”重要举措之一的“印太经济框架”,中国也第一时间明确表明了反对态度。2022年5月22日,王毅对“印太经济框架”发表评论,指责美国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用经济手段胁迫地区国家在中美间选边站队。这无疑表明了中国对于“印太经济框架”的明确反对态度。
由于拜登政府依然实施强硬的对华政策,导致中方对于美国“印太战略”的批评更加直接。2023年6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时强调,所谓“印太战略”本质上是要在亚太地区引入大国对立,制造阵营对抗,与亚太地区不断繁荣发展的大潮流背道而驰。
纵观中国对于“印太战略”态度的转变过程,可以发现,中国对“印太战略”的认知经历了从“战略风险”到“战略威胁”的变化。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不断实施,对中国造成的实质性负面影响日益扩大,中国对于“印太战略”的态度也开始从观望转向拒斥和批评。不过,美国大力实施“印太战略”和笼络亚太国家参与,使得“印太战略”的话语几乎无处不在,推动美国对东亚、南亚、南太平洋等广泛地理区域的地缘政治化操弄,中国的战略应对任重而道远。(作者:凌胜利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