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理论 > 理论成果 >

【现代院年度报告】2022全球经济观察

发布时间:2022-10-25 来源:国合中心

编者按:

2021年3月,现代院世界经济所宏观经济课题组对中美经济增长态势预估:尽管美国经济将强劲反弹,但中国经济占美国经济比例仍将持续上升,从上年的70%升至2021年的75%-78%,成为百年来首个超过美国经济75%的国家。

近期随着中美经济数据陆续公布,2021年中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预计约达77%。经济预测充满不确定性,2022年初始,本课题组再次对中、美及全球经济增长态势进行年度预判,供广大读者参考。

主要观点: 

2021年,中国经济占美国比重超过77%,为百年来首个达到美经济3/4的经济体。其中,名义GDP对美占比约77.11%,实际GDP占比约77.75%。 

2022年,中美经济均将明显放缓。但中国经济韧性足,政策余地大,预计中国实际GDP占美比例将继续提升,以现价美元和不变美元计,将分别达到78%和79%左右。 

从中长期看,疫情冲击和大国博弈虽打破了中美经济增长轨道,但中国赶超美国的大趋势未变,超美时间点预计将在2028-2030年间;2030之后,中国对美的总量优势仍将维持,并继续扩大。

 2022年起,世界经济将逐步向常态回归。但“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明显受损,大国经济加剧分化,南北“收敛”趋于放缓,全球经济格局复杂重构。


一、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情况及中美比较

(一)美国经济

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的初次统计,2021年美经济名义增长10%,名义GDP达22.99万亿美元;按2012年基期价格,美经济实际增长5.7%,达19.43万亿美元,均为近36年以来的最高增长纪录(1984年实际增长率、名义增长率分别为7.2%和11.1%)。疫情冲击下,依托史无前例的财政、货币刺激,美经济快速反弹,已基本复苏。 

从结构上看,私人消费和投资是美经济大反弹的主力。消费实际增长5.3%,其中,商品消费增长2.68%,服务消费增长2.62%,增幅远超疫情前水平。尤其是服务业,实现报复性反弹(2020年负增长-3.52%),是拉动美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私人投资实际增长1.7%,主要由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住宅、库存等投资也有贡献(参见表一)。

1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注:实际经济增长率依据2012年不变价格核算。

(二)中国经济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2021年名义GDP达114.37万亿元人民币,名义增长率达12.8%;按不变价格核算(根据2020年基期),2021年实际GDP达109.58万亿元人民币,实际增长约8.1%,其中,第一、二、三、四季度经济实际同比增长18.3%、7.9%、4.9%、4%,实际环比增长0.3%、1.2%、0.7%、1.6%,近两年实际年平均增长约5.2%。按不变美元核算(按照2015年不变美元核算),2021年实际GDP预计为15.8万亿美元,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主要指标实现预期目标(参见表二、表三)。 

2.jpg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三)中美经济比较

一是经济比重。按现价美元核算,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度平均汇率为6.45,中国名义GDP折算后约17.73万亿美元,占美国的比重达77.11%,较2020年上升近7个百分点,较十年前(2011年为48.42%)上升超过28个百分点。按不变美元核算,2021年中国GDP约为15.80万亿美元,占美比重约77.75%(参见表三、表四)。

3.jpg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外汇管理局;世界银行数据库;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注:*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每日人民币汇率计算。

#为便于比较,根据2021年世行数据库,中美实际GDP均按2015年不变美元预估。

4.jpg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外汇管理局;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

注:2020年中国名义GDP为国家统计局2021年12月的修订值。

二是全球份额占比。按不变美元核算,2021年,中国经济的全球占比继续上升,约达18.3%;美国约为23.6%,与去年相比略有上升(2020年约23.5%)。美国经济在全球的比重总体延续下滑态势,十余年来下降近两个百分点(参见图一)。

5.jpg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注:为便于比较,中、美及全球GDP均以2015年不变美元价核算。2021年的数据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021年12月)估算。

三是对世界经济贡献度。中美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根据不变美元核算,2021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6%,美国约为23.8%。近十余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3%以上,2021年两国的贡献率最为接近。

6.jpg 

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注:1. 根据2015年不变美元核算;

    2.2021年的数据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12月份)估算;

    3. 2020年的数据未标注在图中。当年,受疫情影响,中国是极少数保持正增长的经济体,新增产值0.33万亿美元,美国负增长0.72万亿美元,全球GDP实际负增长2.84万亿美元。中国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远超美国。


二、2022年中美经济前瞻 

中美是世界经济双引擎,合计贡献全球一半左右的增长动能。展望2022年,两国均将力保增长,但低基数效应消失,政策挑战加大,预计增长将明显放缓。

(一)美国方面

对2022年的美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期,各机构在具体数值上有较大分歧,但趋势上存在一致性,均较前期预测有所下调,显示出对美经济的信心在减弱。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世界大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和高盛对2022年美经济实际增长的最新预测,分别为4%、3.7%、3.7%、3.5%和3.2%。综合来看,2022年制约美经济增长因素较多,包括新冠病毒变种、供应约束、货币收紧、通胀持续、金融波动、救助政策退坡、基期效应减弱等,带来较大下行压力;同时,美国经济较快复苏的动力仍较充足,包括疫后进一步开放、尚未充分释放的消费需求以及基建投资加大等。因此,预计2022年美经济增长率介于3.2%-4.2%之间,约3.7%左右。 

(二)中国方面 

中国经济在2022年面临出口放缓、需求不足、供给瓶颈等多重压力。对此,IMF、世界银行、OECD、高盛、牛津经济研究院等机构的预测值也较此前有所下调,分别预计中国经济2022年增长4.8%、5.1%、5.1%、4.3%和5%。 

但多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韧性较大,如果政策适当,可以达到更高水平:一是前期限制性因素逐步消除。包括能源短缺、限电限产等。二是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较稳,有足够政策空间拉动经济增长,包括货币适度宽松、超前基建投资等。三是多种短期指标转好。近两个月,全国消费、工业生产及投资等方面的情况开始转好。综合而言,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6%,约5.5%左右。

(三)中美经济比较 

从现价美元看: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近6.5%。在全球主要货币对美贬值的背景下,人民币逆势升值,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増势良好,以及巨额贸易顺差和国际投资涌入,导致人民币需求高涨。展望2022年,中国经济、外贸、投资可能有所放缓,但仍保持相对良好増势;美联储“升息”“缩表”进度将加快,但美金融风险明显增大,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因此,预计2022年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将在6.4-6.6左右浮动(参见图三)。基于此,以现价美元看,中美实际GDP比重将达到77.5%-79.0%,很可能超过78%。 

7.jpg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从不变美元看:按照2015年不变美元计算,中美经济比值逐年提升,从2020年开始,中国经济占美比例首次超过75%,达到76%,2021年约达77.75%,2022年将超过79%(参见图四)。

8.jpg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2021年、2022年数据为本课题组的预估值。

注:图中左轴是GDP(万亿美元),右轴是中美GDP比重。为便于比较,中美GDP均按2015年不变美元价核算。


三、中长期中美增长态势 

中长期看,一国经济增长潜力取决于劳动人口数量质量、科技及劳动生产率、资本积累等因素。新时代下,中国经济总体赶超美国态势将继续保持,但由于疫情、大国博弈等“新变量”,世界经济原有轨道被打破,中国“超美”的路径及表现形式将有所不同。 

(一)2021-2030: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的关键窗口

中国何时超美?此前已有诸多研究,主流观点认为赶超时间约在2030年前后。随新冠疫情暴发,部分机构发布最新预测:英国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CEBR)、英国国际贸易部(DIT)、美国兰德公司(Rand)等认为将在2030年前后超美;美国彭博经济、日本经济研究所(JCER)等纳入中美经济脱钩、老龄化、数字开放等因素,将赶超的时间节点推后至本世纪30年代初。虽然各方结论有别,但都认为十年内中国大概率超越美国(参见表五)。 

疫情改变中美增长轨迹。对美而言,疫情打击、政策刺激、债务高企、资产泡沫、通胀走高、对华脱钩等,深刻改变美消费、就业、投资结构;美雄心勃勃的基建计划,因两党恶斗大幅缩水。鉴此,未来十年美经济的增长潜力实际遭到削弱。对中国而言,抗疫成效显著,复工复产及时,就业、投资与生产未受实质影响,宏观经济总体稳健;中国的“十四五”及2035年远景规划已经出台,正稳步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政策,有助提升经济潜力。从现实看,2021年美经济虽创纪录反弹,但与2019年相比,近两年实际经济增长不及0.4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增长近1.5万亿美元;2022年,中美经济增速差虽将缩小,但随世界经济逐步走向常态化,两国经济增速差将再度拉开。因此,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将在2028-2030年间实现对美赶超。

9.jpg

注:2020年12月,英智库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CEBR)一度预测中国经济将于2028年超美。

(二)2031-2050:继续保持总量优势

未来三十年,美国经济面临老龄化与人口增速放缓、贫富差距拉大、劳动生产率下滑等挑战。劳动力方面,美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当前约为17%),劳动参与率也将下滑,劳动人口年均约增长0.3%(此前五十年约为1.4%);劳动生产率方面,年均约增1.3%(此前五十年为1.5%)。据美国会预算办公室(CBO)评估,2021-2050年,美潜在经济增长率约为1.6%。 

长远看,随中国迈向高收入国家,“后发优势”将较此前递减,人口老龄化压力加剧,中长期经济增速将逐步走低。但中国人均GDP仅1.2万美元,且广袤乡村、中西部省份经济落后,仍然拥有巨大发展空间。此外,虽传统人口红利在减少,但人才红利在上升;同时,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与创新,科技研发投入直追美国。中国当前的劳动生产率不及美国一半,差距将趋于缩小。因此,未来三十年,中国潜在增长率约在4.5%左右(参见图五)。因此,综合而言,2031-2050年,中国经济在超越美国后,将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继续以快于美国的速度增长。

10.jpg

数据来源:CBO(2021);刘世锦(2020);张军(2017);白重恩(2017);陆旸和蔡昉(2016)。

注:对中国经济长期潜在增长率,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歧较大,林毅夫(2022)认为2021-2035年约8%,2036-2050年约6%;刘世锦、白重恩等认为2021-2035年约5%-6%,2036-2050年约3%-4%。综合各方观点,我们判断,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第一个十年约5.5%,第二个十年约4.5%,第三个十年约为3.5%。


四、全球经济格局复杂演变

(一)大国增长分化持续 

2021年,各国经济均实现正增长,但分化明显,呈“雁阵复苏”特点。以G20国家为例,中国、印度、阿根廷、土耳其等是“领头雁”(增长8%以上),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紧随其后(增长5.5%以上),墨西哥、南非、巴西、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为第三批次(增长4%以上),韩国、印度尼西亚、沙特、德国等为第四批次(增长2%以上)。日本不到2%,经济尚未恢复至疫前水平。

展望2022年,整体看,G20国家平均增速由上年的5.5%降至2022年的3.9%。其中,土耳其、阿根廷、巴西、法国、墨西哥等降幅最为显著。日本、德国、沙特、印度尼西亚因上年反弹乏力,低基数效应下,2022年有望提速复苏。除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外,其余新兴与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反弹普遍较弱(参见表六)。

11.jpg

数据来源:路孚特EIKON数据库。

注:为方便比较,各国GDP及增长率均以2015年不变美元核算。上述数据与世行相关数据有微小差异。

(二)全球“大收敛”势头放缓 

“大收敛(Grand Convergence)”,是指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普遍快于发达国家,呈现向发达国家经济追赶态势。尤其在2003-2013年间,发展中国家平均年増速达6.45%,发达国家为1.68%,年平均増速差高达4.77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26%增至2021年的41%,相应地,发达国家GDP比重由74%降至59%。

但此后增速差收窄,2014-2019年基本稳定在2-3个百分点的区间内;从2011年至今的近10年时间内,发展中经济体占全球GDP份额上升幅度不足5个百分点。受疫情冲击,南北经济增长落差进一步缩小,两大阵营增速差降至1.2个百分点(2021年)和0.6个百分点(2022年)。

2023年后,随全球经济逐步向常态回归,南北发展速度差或再度升高。但在经济数字化、低碳化转型等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存在“后发优势”变为“后发劣势”的风险。

 

12

数据来源:IMF数据库。

(三)“中升美稳”之势进一步凸显

中国占发展中国家总体比重,由2014年的34%增至2021年超过43%,至2025年占比还将进一步增至近45%。而美国的GDP在发达国家阵营的占比则相对稳定,2015年以来略有上升,基本维持在约40%-41%区间。如将中、美从南北阵营中排除,则南北经济收敛要比现实缓慢许多。  

 

13

数据来源:IMF数据库。

总体而言,2021年,中国经济占美比重超过77%,为百年来首个达到美经济3/4的经济体;2022年,中美经济均将明显放缓,但预计中国实际GDP占美比例将继续提升。从中长期看,预计中国经济将在2028-2030年间超美,之后对美优势进一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