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动态 > 公共外交 >

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全方位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发布时间:2022-06-14 来源:国合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国际传播创新,多语种频道栏目、海外传播平台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在传播内容、技术、途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还存在国际传播格局待创新、内容待提炼、人才待培育、机制待完善等不足。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获得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必须构建现代国际传播新体系,推出务实有效的新举措,加强顶层设计、议题设置、队伍建设和政策保障,打造渠道创新、内容丰富、网络健全、主体多元的对外传播格局,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舆论支持与环境保障。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战略体系

打造特色品牌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提高站位,进一步强化传播意识,充分认识“重要窗口”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行业引领、全民参与”的“大传播”格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将国际传播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完善规划,针对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领域做好布局,构建全方位的国际传播体系。加快建设国际传播中心、“一带一路”传媒矩阵和智媒联盟,尝试在有条件的国家设立分台、分中心,建设“世界看中国”窗口。建立品牌,如打造“五彩传播工程”,守好“红色根脉”,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帮助国外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积极宣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实践,展示海洋与数字经济、互联网+、智慧城市、未来社区等的“蓝色”板块,传播硬核抗疫精神、援非医疗队等的“洁白”风采,彰显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优势的“金字”招牌等,打造辨识度高的国际传播品牌。

抓住重要契机,加强议题设置

提升国际形象   

重要活动、重大赛事是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如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是面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窗口”,也是推动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契机。精心论证传播方案。加强对历届奥运会、亚运会国际传播案例的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研发并投放具有中国风的文创产品,利用互动短视频、移动直播、APP、小程序等平台,依托主流媒体、公共交通融媒体、自媒体等载体,加大对赛事及周边产品的策划、生产和推送强度、密度。开拓专项传播平台。主动为驻华外媒提供鲜活的传播内容,引导议程。在海外主要社交媒体开设赛会官方账号,在国际传播平台开设多语种专栏,培育领军媒体和旗舰外宣平台。在县级以上融媒体设置国际频道或板块,增加外语语种及栏目,延伸时长,提升覆盖率。全面升级城市群国际形象。提升赛会城市国际化水平,完善城市群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公共性和视觉化,在重点场所增设多语种标识,按需增设国际化专项志愿或外事服务专岗,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数字引领驱动,创新传播策略

加强人文交流   

加强对传播对象的了解是做好国际传播的前提基础。重视相关研究。依托重点专业智库和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加强相关研究,打造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大平台。定期举办国际研讨会,做好外媒涉浙报道分析,按照国际传播的要求和规律进行加工,采取一国一策、一国多策方式开展传播,构建适合海外受众的话语体系。创新传播策略。结合中国数字发展优势和对象国特点,加强区域化表达、数字化呈现、精准化传播、全球化推广,增强新闻的首发率、原创率、落地率。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丽中国”传播矩阵和媒体集群,加强外宣平台合作,提升宣介会、发布会、采访会传播实效。丰富传播内涵。深入开展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推动本土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华文化、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传播网络

形成外宣合力   

提升国际传播成效关键在人。创新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优势,引育传播内容、技术、运营、管理专门人才,建立专项基金和重点实验室,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多渠道输送人员到国外学习交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媒介素养、国际化能力培训,把外语、外事礼仪、省情国情宣介等内容纳入干部培训体系,培养党员干部自觉维护、宣传党和国家尊严形象的意识和能力。丰富传播主体。发挥多元主体作用,依托国际人文交流基地、海外联谊会、商会、华人华侨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鼓励企业、高校、社团、公民个人参与传播。发挥外籍人士“以外传外”特殊作用,用好重要来访、出访契机,建立并巩固与国外政要的关系,加强与国际各界重要群体的联络沟通。加强内外联动。加强落实中外媒体战略合作协议,纵向上组建央媒、国家中心城市媒体、专业媒体三级圈层,横向上与海外媒体开展联播,组织好友城媒体传播论坛,邀请海外媒体组团参观考察中国。

加强政策激励,建立协同机制

提升传播效果   

国际传播是系统工程,要把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外事、网信、教育、统战、侨联、文旅等系统力量,结合数字化、动漫等优势,强化智媒融合,联合政校企力量,共同打造传播平台,实现全球、全网、全程、全媒推送。着力打造文化IP,加快推进反映中国文化的纪录片、短视频和出版物制作,加强互译,以软实力助力我国硬实力提升。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出台对外传播基地建设标准,给予试点单位政策与资金支持。关注国际传播指数,提升主流社交媒体注册率、参与度和互动率。将国际化水平纳入相关职能部门和媒体考核体系,定期评选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典型案例。针对国际负面舆情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处置机制。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为国际传播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给予相关从业人员时差补贴、国际事务津贴等,为国际传播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本文系2021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位一体’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ZDA129)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王珩 系浙江省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智库联盟牵头单位、王丽君 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