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7月5日,由中国外文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北京举行。
▲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现场。
▲与会嘉宾参观中国外文局多语种中医药类图书展台。
本届论坛以“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主题。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文明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发表主旨演讲。中央宣传部对外推广局局长吴旭,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局中医药改革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孙光荣,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陈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与外文出版社、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协办支持单位领导,以及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现场参加论坛活动。
▲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致辞。
杜占元在致辞中表示,中医药是中国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作出的独创性贡献,在今天仍然具有经久不衰的独特价值。中医药本身也是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一剂良方,它可以更好地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中外相互了解、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外文局多年来以多种方式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医药文化。今天,我们首次举办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是发挥自身国际传播专业优势和海内外资源优势,与中医药界国内外同仁合作开展中医药国际传播的积极探索和尝试。期待与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为传播和发扬各国传统医药文化搭建更加广阔的对话平台,把富有建设性的论坛成果传播好、运用好,共同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文明致辞。
于文明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场场不落”“全程参与”,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和视野发展中医药,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之中,使中医药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但同时也应认识到,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一是坚持共建共享,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二是坚持互学互鉴,深化中医药交流合作;三是坚持创新创造,讲好中医药故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王琦作主旨演讲。
王琦就“发挥中医药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的作用”主题作了主旨演讲,他强调中医药在人类文明的地位以及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医药,为世界生命科学提供原创智慧,为防治传染病、治疗难治病、复杂病、罕见病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从医疗服务到教育服务,中医药也正在融入“一带一路”共建目标。中医药下一步的发展,要构建现代中医药发展新势能、新动能,走智慧中医药产业化道路,将中医药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相融合,服务人类健康,加速中医药融入国际体系,开启双循环状态,让中医药成为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以国际视野促进中医药“走出去”,融入世界大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作主旨演讲。
张伯礼在题为“弘扬中医药文化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之后,它还会产生更多原创性成果。中医药发展的过程中,不变的是其哲学思维,变的是中医诊疗技术方法的不断与时俱进,这也成为中医几千年经久不衰的内生动力。中医药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化,还在于科技、产业等多个方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中医药的可及性具有战略意义和重要的应用价值。当前,我们又提出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优势,构筑抗击疫情的第二道防线,为人民群众提供疫苗之外的另一层保障。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陈实主持开幕致辞及主旨演讲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特聘副会长,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保健医疗部主任张洪春主持主题演讲环节。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特聘副会长,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保健医疗部主任张洪春主持论坛主题演讲环节,邀请相关嘉宾围绕业界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局中医药改革发展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孙光荣作主题演讲。
孙光荣在线上演讲中表示,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当前需要着重解决五方面问题:一是明确主攻方向,进行分类细化;二是组建专家团队,创新形式对外宣讲中医药文化;三是搭建国际传播平台,充分发挥有关机构的力量,并与出版社、电视台、网站等各方联合起来;四是拓宽海外联动渠道,比如与友好国家和地区共同创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或基地;五是制定资金吸纳、使用、核查的管理办法,通过国家、团体、企业等方面筹措所需资金。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作主题演讲。
刘保延介绍,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率先走入国际,目前已经在19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传统医学。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贯彻“以针带医、以针带药、以针载文”的理念,与世界卫生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在多个国家举办文化展览、义诊等活动;相关研究也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通过国际合作、国际文化交流,不仅促进针灸发展,也大力推动整个中医药文化、东方哲学走向世界,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为健康中国建设、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作出贡献。
▲外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胡开敏作主题演讲。
胡开敏从对外出版的角度,就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出三点思考:第一,系统挖掘整理、翻译、出版、再版重要中医药文化典籍中英文版,反映中医药重大发展创新,推动中医药文化的理论思想、临床应用、核心价值和话语体系的对外传播;第二,中医药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之一,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载体,要结合海外市场需求,打造一批中医药精品项目;第三,发挥中医药多语种翻译融合优势、品牌内容资源优势,综合运用新媒体、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介质、新技术,对中医药外文版传统出版进行资源整合和新技术赋能,推动中医药文化多元化的国际传播。
▲同仁堂国药集团远洋区总监刘曦作主题演讲。
刘曦介绍,同仁堂在境外发展过程中始终努力践行国际化发展“四步走”战略,即走出去,产品、服务走出国门;走进去,实现品牌本地化,开办境外门店;走下去,推广中医药文化,培养民众健康的生活方式;走上去,推动中医药立法及进入主流医疗体系,让中医药得到境外主流社会和官方认可。同仁堂将深入挖掘中医药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现实作用,深入探索中医药文化新的表达方式与传播路径,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主讲老师郭继承作主题演讲。
郭继承表示,中医药“走出去”,要避免用西医理论框架评价中医。中医有自己独有的一套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框架,中医和西医应该互相学习、融汇,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同时,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借助多方力量,国家从政策层面重视中医药,职能部门真正落实国家的政策,按中医规律、中医特点评价中医、考核中医、培养人才,还要让社会各界要形成了解中医、认同中医、热爱中医的社会风气,尤其需要将中医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支撑,互相促进,更好地为人类健康事业作贡献。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代理院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副主任王继雨主持发布环节。
为统一中医药术语翻译行业标准,提高中医药术语翻译质量,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联合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外文出版社,在本次论坛上发布“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抗疫相关术语英译参考”,正式启动中医药术语英译行业标准相关工作。
▲与会嘉宾共同启动“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征集活动”。
论坛上,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共同启动了“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征集”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案例。活动将遴选出“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优秀案例”,并于“2023(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期间发布,届时还将同步推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案例展”。
本届论坛还举办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与“新形势下中医药企业国际品牌建设”两场平行分论坛,来自相关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媒体的多位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作为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创办的年度重点活动,将每年举行。为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体验内容、促进国际传播人脉建设,论坛后续还将开展“走读中国·中医药文化体验行”系列主题活动,邀请国际青年代表、中医药高校海外留学生、中外媒体等,走进有代表性的中医药产业基地和文化体验馆,真实感受中医药工艺流程;并拍摄配套微纪录片,在国内外各主流媒体平台进行立体化传播,增进各国民众对中医药和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可,持续讲好新时代中医药文化故事,不断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