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动态 > 公共外交 >

中国与沙特阿拉伯:改变世界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发布时间:2022-11-26 来源:国合中心

历经唐、宋、元三代的900年间,阿拉伯帝国与中国之间在政治、商贸方面形成了开放而密切的交流关系。公元1500年前后,双方的政治和贸易交流几近停止。1990年以来,中国与沙特王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双方全面合作迎来发展的新时代。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交往历史

在唐朝的文献中,阿拉伯帝国被称为“大食”,代表整个阿拉伯半岛地区。阿拉伯半岛在7世纪30年代伊斯兰的旗帜之下,向外扩张,建立起一个与唐朝并称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阿拉伯帝国积极地扩张,直至推进到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西约18公里),双方爆发了怛逻斯之战(751年)。唐王朝在这次战争中败北,阿拉伯人自身也经历了王朝的更替。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在752年积极致力于修复和唐王朝的关系,开始遣使到唐朝,到贞元十四年,即798年,共遣使19次,唐朝也曾派代表团出使西亚的阿拉伯世界。唐朝政府在中后期要求岭南节度使开展对外贸易,鼓励招揽客商,吸引了一大批来华的阿拉伯商人。以海路为主的贸易时期,瓷器已经成为唐朝向阿拉伯贸易输出的一种主要商品。而阿拉伯商人卖到中国的主要是香料、宝石和奇珍异兽。

宋乾德四年(966年),首先遣僧行勤出使大食,而后的天宝元年(968年)大食也第一次向宋朝遣使,此后双方遣使往来达50次之多。此外,宋朝(960-1279年)对于海上贸易更加重视,民间海外贸易受到宋朝政府更有意识的管理和介入,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元代,中国出口阿拉伯世界的商品以青花瓷为主。蒙古人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促成了火器、医学、天文历法和数学等几项重要的技术传播。明清两代,官方采取以海禁为主导的政策,海上贸易不受鼓励;18世纪中叶之后,中国和阿拉伯半岛都卷入各自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之中;20世纪中叶,各自国家的政局稳定后又开始恢复各自的建设,中国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政治、贸易交往也逐渐陷入停滞状态。

唯一还在维系双方关系的是民间宗教交流。唐朝中后期阿拉伯人侨居中国,将伊斯兰的信仰也随之带入中国,宋朝时期已经开始有修清真寺的记录,明朝郑和是现有史料中所能看到的中国最早去圣城麦加的朝拜者,明末清初时,也有不少中国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的记录,随后又有推进中国伊斯兰教改革的马万福。

(二)新世纪:开启全新合作时代

1990年7月21日,中国和沙特王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双方的关系揭开新的一页。

建交以来,双方关系全面发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和文化各个领域。中沙双方的经贸技术合作中,沙特出口到中国的商品和技术主要与石油的开采和提炼相关,而中国出口到沙特的商品主要以轻工业商品和农业产品为主,诸如纺织品、服装、砂糖、茶叶等。

在文化和宗教交流方面,1972年,中国重新恢复组团朝觐伊斯兰圣地麦加;1980年代以来,沙特王国在财力上对中国边远地区的清真寺重建给予了支持,同时还免费出版《古兰经》送给中国穆斯林。沙特王国还向中国开设有阿拉伯语的高校捐赠了大量图书资料。中沙建交后,沙特王国开始向中国穆斯林青年学生提供奖学金,并邀请中国穆斯林学者参加各类学术讨论会。

新世纪,中沙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中沙两国经济互补性强,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战略上加强对接,在经贸、产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目前,沙特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之一,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在西亚非洲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三)合作项目:“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

微信图片_20220617110838

展览海报

微信图片_20220617110842

文化部领导陪同沙特阿拉伯方的嘉宾参观展览

 “阿拉伯之路——沙特出土文物展”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沙特旅游与民族遗产总机构共同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于2016年12月20日至2017年3月1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展览是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展览共展出466件(套)文物,为沙特各个博物馆收藏的精品。文物时间跨度自100万年前石器时代开始,经史前时期、前伊斯兰时期、伊斯兰时期直至近现代沙特王国的诞生,全面反映沙特阿拉伯考古学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大量文物出土于历代香料之路、朝圣之路沿线,是阿拉伯本土文化与半岛内外的东、西方文化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物证。

2017年3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王萨勒曼共同出席了展览闭幕式。习近平主席在闭幕式致辞指出,此次展览是双方推动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一项成果,也是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体现。萨勒曼国王表示,展览有助于加深两国的文化了解,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愿与中方一起努力,共同推进沙中关系发展。

(四)联合考古项目: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

塞林港遗址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处红海之滨,是去往麦加朝圣的三个港口之一,印度、也门、阿曼等地前往麦加的朝圣者,往往在此舍舟登陆。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沙特国家考古中心合作开展了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项目。这是中国学术界首次在中东地区开展联合考古工作。

2018年3月26日至4月14日,为第一个季度的考古工作,为期20天,取得超乎预期的重要考古成果:确认塞林港遗址位于两条季节性河流的交汇处,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经实地踏勘和航拍测绘,遗址地表可分建筑遗址和墓葬区;据实地墨拓的两方墓葬碑刻,其年代分别为公元 990年和1029年,为判断遗址年代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据遗址出土的青铜砝码、波斯釉陶、阿拉伯陶器和中国瓷器,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认此处为红海之滨的一处重要朝圣贸易港。

2018年12月24日至2019年1月24日,为第二季度工作:完成塞林港遗址周边环境遥感考古与测绘工作;对遗址建筑区进行重点发掘,进一步确认遗址性质与内涵;对二号墓地进行重点区域调查与测绘。(本作者:外宣 系国家文物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