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债券通推动债券市场开放,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阶

发布时间:2023-07-26 来源:国合中心

中国债券市场的崛起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自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诞生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已发展了20多年,现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债券市场,规模已成为全球第二,存量规模突破130万亿元[1]。尽管如此,相比其他开放程度较高的国际市场,外资在中国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因此,中国债券市场吸引外资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债券市场逐步开放

目前,外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途径包括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直接进入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计划和债券通。

QFII/RQFII是最早开放的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途径。境外机构投资人可将批准额度内的外汇结汇投资于境内的证券市场。虽然这些渠道的投资方式有一定期限的资金锁定期,但适合具有长期债券投资需求的大型境外投资者。

CIBM直接投资是另一种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途径,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这种方式适用于外国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等三类合资格机构,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但需要通过内地代理机构操作,且限制了资金的自由进出。

债券通是一项重要的金融互联互通机制,旨在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合作互通,增强两地金融融合,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并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境内外投资者可通过香港与内地市场相连接,在基本不改变原有交易结算制度安排和习惯的情况下买卖两个市场交易流通[1]。其中,北向通和南向通是债券通的两个重要分支。北向通于2017年7月3日上线,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香港与内地基础设施在交易、托管、结算等方面互联互通的机制,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北向通突破了原有银行间开户不能参与一级市场的限制,提高了参与便利度,更能满足国际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1

债券通2023周年论坛(图源:债券通官网)

南向通于2021年9月正式开通,是内地机构投资者通过内地与香港基础金融设施相连,投资于香港债券市场的机制。南向通的投资者范围主要分为两大主体,一是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包括41间中、大型银行,二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投资者可以进行现券交易或者对香港市场交易流通的所有境外发行的债券进行投资。南向通的开通,加速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举措。南向通丰富了内地机构投资者的渠道,巩固了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枢纽的地位。

债券通与原有的QFII/RQFII、CIBM计划等多种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渠道互为补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好地满足了境外投资者的需求,提高了资本运作效率,深化了中国债券市场进一步的对外开放。这将为中国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朝着高层次、全面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债券通作为一项金融合作项目,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简化了入市流程,境外机构无需签署结算代理协议,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得到回复,入市手续更加简易与便捷;二是采用与香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创新模式,借助香港的普通法环境和相关规则,吸引境外机构参与投资;三是采用多级托管模式,境外投资者可直接通过中央结算系统(CMU)进行结算[1],提高结算效率;四是通过彭博、Tradeweb平台进行交易,直接向多家做市商发送请求报价交易意向[2],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时间差、提高了交易效率,为投资者提供更为优化的交易体验。

债券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并驾齐驱

自2009年开始,中国启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成功实施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2015年至2017年间,跨境人民币结算份额收缩,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停滞,但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化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于2022年初达到历史高点3.2%[3],已超过日元,跃升至世界第四位支付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人民币的全球外汇储备占比达2.87%[4],增长明显,人民币储备职能显著上升。人民币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共同发展的双格局,推动了跨境人民币在投融资领域更广泛地使用与发展,投融资货币功能进一步深化。目前,中国政府正着力推动资本双向开放,加强直接投资、证券市场开放等领域的改革。

债券市场的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相辅相成。

(一)提供可靠的获取渠道与广阔的投资市场

可靠的获取渠道与广阔的投资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重点。资本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拓展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渠道机制,发展“在岸”、“离岸”一种货币,两个市场。债券通作为互联互通的创新机制,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可以“北上”投资中国市场的机会,为境内投资者提供更灵活的“南下”投资途径投资境外债券市场。在此之前,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债券市场的渠道有限,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计划。境内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于指定的(R)QDII产品,以人民币购买和持有境外证券资产。然而,通过(R)QDII投资境外债券时,投资者需要先购买相应的(R)QDII产品,比如信托计划、保险资管产品等,然后再通过这些产品投资于境外的标的资产。这样的投资方式相对较为繁琐,需要一定的资金门槛和时间成本,同时也会限制投资者在市场行情波动时进行灵活的资产配置。“南向通”的推出让投资者可以直接与境外做市商交易债券,增强了投资者境外资产配置的灵活性。

截至2022年7月底,通过南向通托管的债券达到339只,投资余额达到2241.1亿元[5]。2023年3月,债券通北向通的交易量达到了9562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了28.6%,日均交易量为416亿元人民币,两项指标均打破了历史记录[6]。南向通和北向通在交易规模、活跃度等方面都表现亮眼。这表明在国际市场上,人们对中国债券的投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趋势反映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好,以及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信心。

640 (1)

北向通截至2023年7月20日的最新数据(图源:债券通网站)

(二)推动人民币债券纳入国际主流指数

债券通的平稳运行和债券市场的有序开放增强了外资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兴趣。2020年2月28日,中国国债正式被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GBI-EM),标志着中国债券正式进入全球主流债券指数之列。2020年11月初,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完全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债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2021年10月29日,富时罗素公司正式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7],这一决定也表明国际市场对中国债券的认可不断增强。人民币产品收到全球投资者信任。

3

富时罗素对于将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的表态(图源:富时罗素官网)

(三)巩固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

香港是世界首个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市场,早在2003年,中银香港就被授权作为人民币清算行[8]。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最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最大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和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外汇及衍生品交易中心[9],香港无疑是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

债券通的开通标志着内地在岸市场与香港离岸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的深化完善,加强了香港与内地的连接。这一举措也有利于扩大香港金融市场的规模,为离岸人民币回流创造了新的机会,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纵深发展。境内投资者现已可通过互联互通计划实现多元化资产配置。南向通的开放进一步增强香港作为债券发行平台的吸引力,促进在香港发行债券的流动性,协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香港作为内地和海外市场的超级联系人地位。债券通实现了境内外债券市场的双向互通。北向通的开放吸引了境外资本流入中国债券市场,而南向通的推出则鼓励了境内资金走向海外,实现了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完整闭环,真正实现了互联互通的目标。香港在亚洲地区和全球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随着债券通的巩固和发展,香港的离岸中心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债券通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推出对于债券市场的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崛起,境外投资者逐渐增多,债券市场的逐步开放为外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不断推动跨境人民币在投融资领域更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加强了资本双向开放和直接投资、证券市场开放等领域的改革。债券通的推出进一步促进了内地在岸市场与香港离岸市场的互联互通,有利于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离岸人民币的回流,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纵深发展。债券市场的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相辅相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者:吕昕彤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