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昊、2022年8月11日,印度尼西亚国际汽车展在位于亚万丹省唐格朗的印尼会展中心开幕。图为观众参观中国车企五菱展区。
近年来,受逆全球化思潮和一些国家保护主义政策等因素影响,国际贸易增长放缓、跨境资本流动减速,全球价值链合作遭受“脱钩断链”的威胁。部分国家对全球价值链的关注逐渐由“效率”转向“安全”,致使全球价值链在部分区域出现了本地化、缩短化和分散化的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俄乌冲突爆发和全球供应链局部遇阻,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正在持续,使得主要发达经济体面临经济衰退风险。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也是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迅速推进、全球价值链协作紧密、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全球范围内最大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生效,意味着亚太经济一体化取得了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当前,以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为引领的50多份双多边自贸协定正在重塑亚太地区价值链,势必会对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乃至全球价值链的调整与重构产生重要影响。
亚太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日趋提升
2021年,亚太地区经济总量达到全球经济总量的61%,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量占全球总量的47%。21世纪被称为亚太的世纪,主要原因是中国和东盟两大新兴市场近年来平均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高达40%以上。基于全球价值链协作形成的东亚生产网络体系,是目前与北美和欧洲并列的全球三大生产网络体系之一。即使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亚太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未停滞,使东亚生产网络体系合作更加紧密。无论是经济复苏还是经济体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亚太地区都为全世界提供了新动能。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特点在于,随着以RCEP为核心机制构筑的东亚经济圈正式形成,东亚经济增长内生性将显著增强,基于区域内相互贸易和投资所形成的价值链合作体系将日趋完善。
一、全球价值链体系和“三足鼎立”格局对全球发展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量资本开始流入新兴市场国家,世界经济重心不断东移,以发达经济体跨国公司推动、发展中经济体参与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核心的“北美—欧洲—亚洲”三足鼎立的全球价值链协作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也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后演变成世界贸易组织)为全球贸易制定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规则体系。而随着交通运输手段和通信技术不断进步,国际分工模式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从传统的以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为主要特点、“产品贸易”占据国际贸易主流方式的分工模式转变成以产品内分工(也称垂直专业化分工或工序分工)为主要特点,按照不同零部件、不同生产环节被拆分在不同国家生产或提供服务,由一个国家负责最终环节并面向全球市场销售的价值链生产体系。过去20年,全球价值链生产体系减少了贸易壁垒、降低了运输成本、创造了就业机会,并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30%以上,美国约占15%,德国不足7%。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量为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近1/3。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时隔多年实现正增长。
图片2022年8月5日,第二届韩国(山东)进口商品博览会在山东省威海市举行。图为与会嘉宾参观会场的韩国商品交易中心。
如果观察不同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美国和德国均处于高端,亚洲国家只有日本处于高端行列;在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亚洲经济体的代表为韩国和中国台湾,而中国和金砖成员均处于中低端。未来中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推动下,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增加值将有巨大的持续提升空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也将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移动。按照“两步走”的战略目标部署,2035年中国将可能在全球价值链中跻身中高端行列,2049年将跻身高端行列。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1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超越生产》,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扰乱了世界经济,也深刻影响了全球价值共享的复杂生产网络,特别是芯片等半导体和其他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链危机导致相关产业链也发生巨大变化。在看待全球价值链时,不仅要关注制造业生产,还要关注无形资产、数字平台和知识产权等领域。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协作是防止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实现复苏增长的关键路径。鉴于美国、中国和德国在全球价值链上基于货物与服务的增加值占比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处于显著核心位置,中美欧之间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协作对于当前全球经济走出滞胀、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亚太地区在全球价值链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自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以来,亚太地区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具经济活力、自由贸易增长最快、全球价值链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作为全球价值链核心国家,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合计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45%以上。日本和韩国也是全球价值链生产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中高端资本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和装备)供应国。亚太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首屈一指。
据亚洲开发银行(ADB)发布的《2020年亚太地区关键指标》报告,亚太地区现已成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最大贡献者,贡献率从2000年的26.3%跃升至2019年的34.9%。据2022年APEC图表报告,2021年APEC地区GDP总量是5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62%;GDP增速达到5.9%,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2年年度报告》指出,2021年亚洲经济增长强劲反弹,亚洲经济体加权实际GDP增速为6.3%,较 2020 年上升7.6个百分点。按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2021年亚洲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较2020年提升0.2个百分点至47.4%,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从价值链参与度看,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在2019年联合发布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9》指出,2000年,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和全球价值链活动占比份额最高,北美和亚洲分列第二和第三。2017年,随着区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亚洲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呈上升趋势,如价值链的复杂前向参与度由2000年的38.5%上升到2017年的43.9%,价值链复杂后向参与度由2000年的39.6%上升到2017年的46.2%。这表明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区域内部分工更加细化和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有所提高;而北美和欧盟地区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则基本呈现下降态势。亚太地区还在半导体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电气和光学设备领域。据贸易数据统计网站OEC估计,在2016—2020年,亚太地区26个经济体贡献了全球集成电路出口总额的83.7%。
三、亚太地区在制度建设方面为世界树立了新典范
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并进入实施阶段,这是亚太地区在制度建设方面为世界树立的新典范。RCEP关于货物贸易的原产地规则(即区域内成员的累积附加值达到40%的货物将在区域内享受零关税待遇)、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创造效应将不断强化成员之间的价值链协作,以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市场提升亚太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水平,并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新动力。
图片2022年11月5日,第五届进博会在上海开幕。图为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的诺和诺德展台。
RCEP覆盖人口约22.7亿,GDP约占全球GDP的33%、出口额约占全球出口总额的30%,是拥有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RCEP的实施将在亚太区域内形成分工更加细致的价值链体系、打造经贸合作新增长点、深化东亚区域经济的开放与融合,进而提高成员国的福利和工资水平。
RCEP的经贸规则共有20个章节,不仅涵盖传统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贸易救济、原产地规则等议题,而且包括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21世纪贸易投资中出现的新议题,其生效将推动亚太地区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技术革新和制度创新,推进成员国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RCEP对国际经贸规则的创新尝试,体现出各成员国深化开放的决心和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信心。
2021年,中国正式递交了加入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申请。CPTPP拥有30个章节的规则与内容,其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最为接近零关税、零壁垒和零补贴,同时对各国内部的经贸规则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重塑效应。CPTPP和RCEP均是亚太地区重要自由贸易协定,未来将引领亚太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朝着亚太自贸区方向不断迈进。DEPA将助力亚太地区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提升该地区价值链的协作效率和紧密程度。
持续深化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将增强全球价值链协作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是全球价值链合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东亚贸易规模的日益扩大,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在亚太区域价值链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得益于RCEP的生效,东亚地区的价值链合作日渐深化,这将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深化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同时,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合作。
一、东亚生产网络是亚太区域价值链协作的重要平台
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协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相互间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构筑了区域供应链,逐渐形成了在岸和离岸相结合,集成创新+制造,具有近岸化、区域化特点的东亚生产网络。2008年前后,东亚地区的贸易规模超过北美,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区,东亚生产网络也成为亚太价值链协作中最为关键的平台。
当前,东亚生产网络形成了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三个节点的生产体制——即以日本和韩国作为中间品供给中心、以中国作为生产加工中心的“三极生产体制”。随着中国经济规模和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并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国,中国已然成为东亚生产网络的主导力量,日本和韩国则成为在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
图片2020年11月8日,位于泰国罗勇府的泰中罗勇工业园,泰国工程师那塔武在盾安金属(泰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作。
二、RCEP生效推动东亚三国价值链合作不断深化
中日韩三国地理位置临近,产业优势和经贸合作具有较强互补性。尽管受到疫情冲击,2021年中日、中韩的双边贸易额依然分别达到了3714亿美元和3600亿美元,且均实现了逆势增长,充分展示出中日、中韩经贸合作的韧性。RCEP如期生效,中日、日韩分别首次建立起自贸伙伴关系,提振了中日韩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信心,为三方自贸区谈判确立了新基础。
目前,中日韩三国GDP之和约占RCEP成员国GDP总量的80%,约占世界GDP的25%,超过了欧盟。未来,中日韩三国可在RCEP框架下继续发挥产业链下游互补性,继续深入挖掘经贸合作的潜力。正在谈判的中日韩自贸区可以根据各自的国情和需求,在已生效的RCEP基础上提出更高标准,形成进一步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RCEP+”合作模式。
RCEP的落地实施对中日韩三国的价值链合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货物贸易方面,进一步简化了三国的进出口手续、减少了海关关税、降低了合作成本;在服务贸易方面,提升了三国的开放程度,促进彼此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和良性竞争,实现了优势互补,营造出更和谐的合作环境。
三、RCEP将推动亚太地区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价值链区域化促进了亚太区域贸易规则和分工的深度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官网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累计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从1990年的28项增加至2021年的579项,其中RCEP便是大型区域贸易协定的典型代表。
RCEP在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等领域分别作出规定,保证了区域内货物和要素的自由、充分流动,有效满足了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产生的新需求。同时,覆盖贸易、投资、产业领域的全方位规则和安排将促进区域内统一大市场的建成。一方面,RCEP将推动各个成员国基于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RCEP也会通过海外市场的扩大对供给侧施加改革压力,促进成员国之间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
随着技术与资本加速流动,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往由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垂直分工和域内各经济体横向竞争的格局,转变为美日、新兴经济体、东盟各国之间横向分工与联合的格局;域内产业转移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单向互动,转变为双向互动甚者交错纵横。
四、亚太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强化全球价值链协作
2021年,亚太区域一体化继续呈现正向发展的趋势,其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区域价值链合作的深化是推进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2006—2019年,亚太区域合作与一体化指数增长了7%;而在疫情期间亚洲金融市场也保持了较强的吸引力,2020年亚洲经济体吸引外国资产投资增幅达18.4%,同比增长4%。
RCEP的生效实施有助于落实APEC互联互通蓝图、提升亚太区域内的价值链合作水平以及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建设“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持。亚太一体化发展与全球价值链协作正在形成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在推动全球化发展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全球价值链重塑下深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路径
新冠肺炎疫情反复跌宕、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因素与经济格局演变叠加,给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了新挑战。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深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不但能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也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心剂”。
第一,坚定支持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和世贸组织改革。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并行,以世贸组织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受到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冲击。既有的全球多边贸易规则已不能满足当前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新要求,特别是中间品贸易发展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诉求、国内政策同国际标准融合、如何保持国际监管一致性等新要求,凸显出世贸组织改革的紧迫性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必要性。为解决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各国应努力形成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就亚太地区而言,域内各经济体应在增强价值链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提升价值链的相互依存度,以合作共赢应对“脱钩”逆潮。同时,坚定维护既有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和推动世贸组织改革,推进和完善全球价值链重构。
图片江苏南通大生纱厂“数字化纺纱车间”(签约摄影师/IC photo图片)
第二,发挥好RCEP、CPTPP重塑全球价值链的功能和作用。RCEP和CPTPP分别代表了亚太地区两种不同的贸易规则范式:RCEP由东盟主导,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过程中更重视落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更多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以灵活性、渐进性和调适弹性实现区域经济整合的努力;CPTPP则由日本等发达国家推动,其规则要求与目标较高,更适合发达国家及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深度一体化。总体而言,RCEP与CPTPP并非单纯的贸易规则制定权竞争关系,更多是互补互促的关系,二者对于构建亚太自贸区乃至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的新规则制定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第三,系统性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疫情冲击下,共建“一带一路”为推进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价值链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提升了合作需求。亚太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身具有市场规模大、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通过系统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各国积极发挥各自禀赋优势、挖掘在不同领域的合作潜力,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和经济合作的需求。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世界经济发展的红利不断输送到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研究组的量化贸易模型结果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使“发展中的东亚及太平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2.6%—3.9%。二是扩大了合作领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打通海陆空运输通道,开展疫苗合作成效显著,同时,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三是丰富了合作形式。疫情背景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补充,促进了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第四,鼓励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等机制性合作。为应对全球价值链重构,亚太区域各国继续推进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如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等),使其成为引领RCEP未来升级、提升亚太区域在全球价值链协作中作用的新平台。与此同时,域内各国要高标准推进RCEP实施,加快服务贸易出口承诺从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转换,利用40%的原产地累积规则和市场一体化发展制度安排,发挥RCEP的贸易创造效应、投资增加效应,扎实推进深化全球最大一体化市场建设。在拓展域内市场合作的同时,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稳步推进价值链升级,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甚至低端的现状。
结语
虽然全球价值链重构面临复杂的国际因素和地缘形势,但亚太区域国家深化价值链合作的决心和意愿是坚定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正在不断推进,数字化和绿色化正在成为亚太区域价值链调整与重构的新趋势。以RCEP、CPTPP和DEPA为引领的21世纪经贸规则体系正在重塑亚太区域价值链,在制度建设上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范式。深化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提高亚太区域一体化水平也是提升和强化全球价值链协作的内在要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亚太区域各国要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动世贸组织改革,为改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完善全球价值链重构贡献更多力量。(作者:张建平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