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动态 > 时事资讯 >

东北亚不确定性再度彰显,地区内部关系错综复杂

发布时间:2022-12-23 来源:国合中心

2022年的东北亚地区形势突出表现为“一个热点、一个动向、一个不确定性”。

微信图片_20221223112225

2022年11月19日,韩美两国空军实施联合空中演习,美国空军B-1B战略轰炸机于当天进入朝鲜半岛。

半岛更深陷入“安全困境”

“一个热点”是,朝鲜半岛紧张局势轮番升级,牵动半岛乃至整个地区的战略不稳定加剧。表面看,半岛形成这一轮紧张对立局势的起因,是朝鲜密集进行各类导弹发射试验和美韩联合军演不断升级,但究其根源,实际上是朝鲜同美韩军事同盟之间围绕半岛战略安全问题展开又一轮激烈较量,博弈的焦点是按照谁的条件和目标来实现半岛和平与安全,建立什么样的半岛安全秩序。

面对强大的美韩军事同盟,朝鲜坚持建立以自主“核遏制力”为保障的安全格局,而美韩出于战略和安全需要,坚持要朝鲜彻底弃核。围绕这个焦点,双方以两手对两手,即谈判对谈判、强硬对强硬,斗了近30年,使半岛局势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以“危机—对话—进展—僵局—再危机”为特点的“危机周期”。

例如,1994~2002年间,半岛围绕朝核问题经历了第一次“危机周期”,1994年克林顿政府已经制定并准备实施对朝鲜宁边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计划,半岛濒临战争边缘,后来朝美展开日内瓦谈判并达成“框架协议”,不仅化解了危机,而且改善了双方关系,2000年实现高层互访并发表朝美《华盛顿联合公报》。随后,落实协议的进程陷入僵局,于2002年底再度爆发危机。

面对半岛危机,中国于2003年发起六方会谈,把朝核问题再度纳入对话谈判轨道,六方在2005年发表《9.19共同声明》,就实现半岛无核化以及建立半岛永久和平体制两大关键问题达成共识,无核化进程随即进入实质性阶段。但这并未改变半岛“危机周期”的命运,随着六方会谈进程深入,有关各方再度陷入僵局,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直到2017年朝美关系再度走到战争边缘,经历了又一个“危机周期”。

2018年新年伊始,中朝、朝韩、朝美间一系列“元首外交”把半岛拉回到对话谈判轨道,给半岛永久和平与彻底无核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但2019年朝美河内峰会无果而终、朝美谈判再陷僵局。2022年半岛的形势恶化,是朝核问题在经历了“对话—进展—僵局”之后又一次滑向“战争边缘危机”。

上述三轮“危机周期”虽未把半岛拖入战争深渊,但每一次都把半岛南北双方推到更危险境地,以至于朝鲜的核武库越做越大,韩国的常规现代化武器库越来越大,美国向韩提供“延伸威慑”的战略投入也越来越大。结果是,朝韩都比30年前更加不安全,美国也开始被笼罩在朝鲜“核威慑”之下,本地区战略矛盾愈发突出。

这种“安全困境”给本地区各国及域外的美国提出一个尖锐问题:是以强硬对强硬,让半岛重蹈“危机周期”覆辙,还是相互采取降温措施,通过对话谈判打破“威慑投入越大,各方越不安全”的窘困?

半岛问题错综复杂,归根结底就是“核”和“和”二字,即如何实现半岛彻底无核化、如何建立半岛永久和平体制。这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中国提出“双轨谈判”思路,即在展开彻底无核化谈判的同时,展开建立永久和平体制的谈判,二者并行推进,互为动力、互为信任措施基础,从而最终解决半岛“核”“和”两大问题,实现长治久安。

两组三边关系的复杂互动

“一个动向”是,美国把台湾问题地缘战略化,加紧裹挟日韩跟随其共同“威慑”和干预中国解决台湾问题。从6月北约峰会美日韩领导人的“会边会”,到11月东盟峰会期间美日韩首脑“会边会”,三边合作均奢谈“维护台海和平”,日益明显表现出干预台海事务的动向。2022年美国组织盟国在东北亚进行的一系列军演,特别是11月美日“海陆空天”多军兵种大规模联合军演,指向性就更加明确。随着美国干预台海局势的力度加大,其同日韩进行政策磋商协调中出现一个重要动向,就是把共同“介入”台海问题提上日程,以反对所谓“单方面改变现状”为名,裹挟日韩共同干预台湾问题。

“一个不确定性”是,中日韩三国关系经过多年低谷之后,走到历史性的“十字路口”。2022年,中韩、中日领导人实现了多年来的首次面对面会晤,日韩首脑也举行了两次面对面会谈,三国都表达了改善相互关系、推进互利合作的政治意愿。特别是中韩、中日领导人会晤,为中国同两国保持高层交往和对话沟通、增进政治互信、推进务实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加强国际和地区事务协调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但是,中日韩三方之间历史与现实矛盾依然深重,阻碍着双边关系的实质性改善,合作仍难启动。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三国何去何从?沿袭冷战思维,将滑向长期对抗;顺应人类命运与共的历史大势,而落实三国领导人在有关会晤中达成的共识,三国就能走出“安全困境”,携手构建东北亚的美好未来,不仅造福三国人民,也会对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显著推动作用。(作者:杨希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