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动态 > 时事资讯 >

国际安全结构嬗变风险凸显

发布时间:2022-12-29 来源:国合中心

01、国际安全力量结构深刻调整

一是大国战争风险再现。冷战结束以来,世人已逐渐淡忘世界大战尤其是核战风险。但乌克兰危机呈现长期化、扩大化的趋势,事实上形成了俄罗斯与北约军事集团的军事对抗,大国间冲突对抗的风险达到冷战结束以来的最高点,核武器使用问题也相应地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美国新公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武断认定中俄准备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宣称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以核止战”能力,凸显大国常规冲突的核升级风险。

二是地区矛盾激化风险上升。在乌克兰危机刺激和大国挑拨下,一些地区矛盾借机冲破原有安全格局再次升温。科索沃问题再趋紧张,纳卡地区武装冲突再起,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冲突引发关注,朝鲜半岛再入多事之秋,“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在阿富汗趁乱发展壮大。此外,美国加大“以台制华”力度,以众议长佩洛西为首的美国国会议员接连窜台,企图掏空“一个中国”政策,极力煽动台海危机,破坏东亚和平稳定。

三是安全行为体、领域、手段日趋泛化。一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的作用凸显。以“星链”在乌克兰危机中大放异彩为标志,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等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国际安全舞台的重要参与者。“星链”打着“民用”的幌子,以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为名在乌克兰战场发挥重要作用,让各国认识到其军事化应用带来的巨大实战价值,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未来战争将延展到太空领域的担忧。二是安全领域不断扩展。安全不再局限于军队之间的武装冲突或暴恐分子制造的流血事件,此次乌克兰危机所引发的产业链供应链、粮食、能源、关键矿产乃至基础设施安全危机进一步彰显了“安全”的总体性。三是安全博弈手段的泛化。此次乌克兰危机及俄美斗法中,全球化所带来的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机制、网络技术、无人机、社交媒体等反而成为大国打击和削弱对手的武器。

02、国际安全要素结构高危共振

当前,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呈现交织缠绕、深度融合、共振放大新局面,二者界线日益模糊,威胁更趋多元,影响跨域传导,全球安全面临常规冲突向全面战争升级、单一风险向复合危机转化、局部问题向全局全域蔓延的复杂态势。

粮食和能源供应体系脆弱性突出。受地区冲突、气候冲击、新冠疫情和大规模公共债务负担的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报告,截至2022年6月,已有82个国家约3.45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本轮全球粮食危机的症结在于全球粮食分配不均衡,连接生产与需求的供应链以及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出了问题。在能源领域,美欧企图联手全方位对俄制裁,严重限制俄罗斯能源出口、投资和生产能力,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影响,全球能源危机逐步加剧,对各国能源安全、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都造成严重挑战。国际能源署总干事比罗尔10月25日表示,世界进入了“第一次真正的全球能源危机”。

生物安全国际博弈加剧。生物科技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风险不断涌现,主要大国在生物安全领域的博弈日趋激烈。美俄就美国在乌克兰生物实验室安全问题激烈交锋。3月以来,俄罗斯国防部披露多份文件指出,美国及其北约盟友在乌克兰开展了一系列高危生物研究,包括“通过候鸟传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能够引发鼠疫、炭疽和霍乱等致命疾病的危险病原体”等多个项目。联合国安理会应俄罗斯要求多次就乌克兰生物实验室安全问题举行公开会议。

此外,拜登政府持续强化生物安全战略规划,谋求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主导权。10月美国发布《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及实施计划》,提出采取“全政府-全社会”策略应对生物安全风险;美国国务院计划组建“全球卫生安全与外交局”,强化“美国外交系统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及其派生的国家安全挑战能力”。在中方积极推动下,《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第九次审议大会12月达成最后文件,成为近年来国际军控裁军领域多边努力取得的重要突破,对加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

核安全形势显著恶化。战略稳定方面,自乌克兰局势恶化以来,美俄双边战略稳定对话中断,甚至美俄双边核裁军的最后一根支柱——《新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履约也受到挑战,美国新版《核态势评估》报告认为战略稳定面临新威胁,美国须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核威慑力。

核裁军方面,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6月发布的报告称,尽管2021年全球核弹头数量略有减少,但未来十年核武库可能触底反弹。这将是全球核裁军进程的重要转折点,核武器将从国际政治的边缘地带回归。《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第十次审议大会未能就成果文件达成一致,深刻反映了无核国家对核裁军进程止步甚至逆转的失望,反映了在有核国家之间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越来越难以团结国际社会携手迈向“无核世界”。

防扩散方面,此前国际核扩散热点主要集中于少数发展中国家,但近年来,以美英澳核潜艇合作为标志,发达国家之间私相授受,转让核材料、核技术的风险增加。

关键基础设施安全问题凸显。炮击核电站、切断能源管线、轰炸桥梁要道等一连串战争“禁忌”被打破,迫使各国将维护战时关键基础设施安全摆上更高议事日程。各国逐渐认识到,参战各方不只是简单的枪炮交锋,还试图通过破坏关键民用基础设施削弱对方战争潜力,打击对方民众抵抗士气,进而寻求扭转战局的突破口,本国的平民和民用设施很可能成为战时军事袭击的目标。

03、国际安全合作结构集团化对抗化

欧洲重新滑入集团对抗轨道。乌克兰危机背后是美西方与俄罗斯三十年来地缘政治博弈和深刻矛盾的集中爆发。美国和北约不断向乌克兰“递刀拱火”,持续激化俄欧矛盾与对立,凸显了大国安全博弈的对抗性。在此背景下,俄欧在“安全困境”中愈陷愈深。美国极力纠集西方国家以“连带制裁”威胁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对俄制裁,极力炮制“中俄合谋”论调,图谋将冷战后的国际安全格局裂解为“以美国为首的阵营和以中俄为代表的阵营”,竭力推进、整合其欧洲与亚太盟友体系向大国竞争转型。

美国力推亚太“北约化”。拜登政府不断强化盟友关系,升级美日印澳“四边机制”,推进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纠集和鼓动“五眼联盟”“七国集团”及北约组织积极介入亚太事务,唆使日本与澳大利亚升级防务合作,美国将冷战结束后以东盟为中心的亚太开放区域主义成果分割成一个个小团体,在中国周边摆出“五四三二”的对华围遏阵势。

全球军费开支普涨,军事对抗风险加剧。多国扭转长期以来的低军费开支态势,借地区局势动荡走向“扩军备战”之路。其中涨势最猛的当属一直以“重经轻军”形象示人的欧洲国家,深受乌克兰局势触动的多个欧洲大国纷纷宣布要补足“历史欠账”,全面向北约看齐。欧洲军费应声上涨,亚太国家亦随风而动。日本内阁12月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防卫力量整备计划》3份安保政策文件,标志着日本战后安保和防卫战略的“大转向”。这场正在加速演进的新一轮全球军备竞赛表明,未来的世界局势注定不会风平浪静。

新兴“不结盟运动”兴起。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多次警告,亚洲分成亲中或亲美两个阵营将不会有好结果,反映了亚太国家对地区阵营化、对抗化趋势的高度担忧。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中立,不愿在所谓“民主与专制”的人为划线中选边站队,包括土耳其、沙特等一些中等国家日益强化战略自主,预示着一场新的“不结盟运动”似乎正在兴起,新的中间地带或有望成为稳定国际安全格局的重要力量。

2022年是国际安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乌克兰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冷战思维、集团合作和阵营对抗,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安全新形势下,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美以中国为“假想敌”开启“决定性十年”,俄罗斯面临如何结束乌克兰危机、重返和平发展轨道的难题,地区国家也面临滑入一个分裂的世界或是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关键选项,人类的未来将取决于各国当下的战略抉择。(作者:刘冲、巩小豪、陈庆鸿、郭晓兵、邓门佳 国际安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