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已有十个月,俄罗斯没能达到预期目标,目前战场态势基本五五开。2022年10月以来,俄对乌方核心基础设施轮番实施轰炸,对乌施以全方位震慑,并辅以在乌东部战场的攻防机动;乌则依托美西方军援发起战役性反攻,继收复哈尔科夫州和赫尔松市之后,酝酿冬季攻势,同时对俄本土目标不断实施偷袭。迄今为止,乌克兰战场表现出准核战争威慑条件下的大规模地区常规战争性质。
所谓“准核战争威慑条件”,指俄对与俄对抗各相关方的核威慑设定。2022年2月27日,即危机全面爆发第三天,俄宣布国家核力量进入“特殊执勤模式”。从1979年苏联正式公开核反应机制等级以来,俄第一次宣布核力量进入此种状态。俄罗斯的核执勤模式共分五级,依次为:“特殊执勤模式”(最高等级)、“一级执勤模式”、“二级执勤模式”、“三级执勤模式”和“常态执勤模式”。按照俄有关规定,核力量“特殊执勤模式”意味着将采取以下措施:全面启动乌拉山地下核指挥所(所谓“末日地堡”);两架核指挥机(所谓“末日飞机”)保持飞行状态;全面启动国境线上感应敌国第一次核打击的“周长”系统——该系统借助在国土周边部署大量的感应器,通过自动分析空气温度、核辐射量、大地震荡频率,判定敌国的第一次核打击,然后自动指挥俄核武器射向预先设定的敌国目标。“周长”系统想定了地面和空中核指挥所皆被摧毁的场景,是俄国家核力量指挥机制的最后孤注一掷选项,意味着“一损俱损,要亡皆亡”。论此次“准核战争威慑”的指向,与其说是乌克兰,不如说是美国和北约。
显而易见,俄希望通过提升对美国和北约的核威慑等级,慑止它们直接进场参战。威慑效果已显:迄今为止,尽管美国和北约其他成员国不断加大对乌军援,给予乌军实时战场情报支持,派驻军事专家指导乌作战,并以“私营军事公司”名义参与对俄作战,但始终宣称不会向乌派驻北约部队,不会直接介入冲突。为迷惑俄,美国一再推迟例行年度核演习。可以想见,如果俄没有强大的核武库,没有提升核执勤模式等级,美国与北约对乌支持将变本加厉,甚至不排除波兰等新东欧国家直接出兵乌克兰。
此次乌克兰危机是二战结束以来欧洲大陆爆发的最大规模战争。危机发生在乌克兰60.3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乌24个州和直辖市基辅无一例外被波及。不同的是,西部和中部地区的16个州更多遭到导弹和空中攻击,东部8个州、尤其是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更多陷入地面绞杀。考虑到波兰、罗马尼亚等靠近乌的北约成员国成为西方援乌武器的组装厂、中转站,以及乌军训练场,它们越来越多地成为冲突相关方,因而西方国家也称这场危机为“新东欧地区战争”。
“大规模”不仅体现在危机涉及的地域相当广阔,也表现为所使用武器的数量和质量均系二战后所仅见。俄在乌几乎投放了除核武器外的所有武器。受制于财政和国防工业能力,价格昂贵的高精尖武器尚未足量使用。乌方武器主要依赖西方援助。在“全球火力”(Globalfire Power)2022年排行榜上前50位的国家中,有38个向乌提供了军援。这些军援几乎涵盖西方所使用的所有陆战主战装备:从早期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到中期的155毫米北约口径重炮和多管火箭炮、苏制坦克、装甲车、直升机,以及租借给乌军使用的军民两用卫星,再到各式防空反导系统和探测雷达,还有正在讨论中的F-15和A-10战机,种类越来越多,性能也越来越先进,只是在射程上还有限制。初步估算,西方集体公开提供给乌的援助总计已达1100亿美元,这其中包括军事、财政和人道援助。俄方估计,其中军事援助,不包括秘而不宣的,已超过500亿美元,十倍于2021年乌全年军事预算。
任何冲突终归要回归外交,但俄乌谈判目标暂无重合点。和谈前景取决于:要么在战场上分胜负,要么谁都无法继续推进战线。即便开始谈判,乌克兰问题也会长期化,谈判不会解决问题,只会冻结冲突,双方借机重组军队寻机再战。因此,这场准核战争威慑条件下的大规模地区常规战争尚未看到尽头。(作者:吴大辉 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