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动态 > 时事资讯 >

国际形势演变与区域合作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3-02-08 来源:国合中心

一、国际形势演变的特点

(一)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的新一轮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迎来了大变革,建立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确立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冷战爆发,形成了两大集团的危险对抗,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结束以后,美西方被认为是战胜者,形成了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美国基本上主导了世界的格局和走向,其利用“一家独大”的优势,极力推动构建“美国治下”的国际秩序,并且联合西方国家,在一些地区和国家强制推行其价值观和制度构建,结果激发了新的矛盾,给国际秩序带来严峻挑战。这些矛盾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的反弹,即俄罗斯试图重建一个以俄为中心的区域关系秩序。目前来看,很大一部分的原苏联国家为了寻求安全庇护都投奔了西方,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则相对走上了独立的道路。然而俄罗斯重建区域关系秩序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受到了美西方的钳制,结果导致了如今乌克兰危机的爆发。

乌克兰危机是冷战后国际秩序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危机影响巨大。美国、欧盟等直接为乌克兰提供援助,联合国大多数成员反对俄罗斯使用武力。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想要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难度很大。对于这场危机,国际关系学者需要深入研究形势的变化和影响,为决策参考提供更加科学、客观、全面的分析,避免战略误判。前不久,德国总理舒尔茨访问了中国。全面地看,访问中国只是其亚洲行程的一部分,韩国等国家都在其目标行程之内,其目的或是重新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并不表明德国对华政策将出现重大转型。

维护中俄关系的稳定是重要的,但在诸多领域中俄合作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在美国对华开展全面战略竞争的情况下,中俄关系如何定位,如何与中国倡导的“全球安全倡议”对接,如何维护世界的和平大局,特别是如何维护中国发展与实现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有利国际环境,这些新出现的形势,需要以变应变。

(二)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发展和大幅度提升,不仅改变了世界力量格局的结构,也带来更为综合的变化。中国的崛起是一种非西方制度的崛起,中国正以不同以往的面目、不同以往的影响力在发挥作用。中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大幅度提升,实际是后冷战时期国际秩序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美西方调整了对华战略政策,力图遏制中国力量和影响力的上升。当然,这不同于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的对抗。当时苏联的明确目标就是一定要打败美西方国家。中国并不以此为目标,而是以世界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并提出一系列战略和倡议,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致力于推动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共同构建一个包容、公平与合作的世界。

从中美博弈角度看,美国提出对华全面战略竞争,意在遏制中国大国崛起。但战略竞争不同于冷战对抗,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走向全面战略对抗,也不是新冷战。战略竞争有回旋余地和可操作的空间。对中国来说,挑战是严峻的,美国希望在各个方面竞争中都要胜出,我们也需要谋划怎么在这种新的战略竞争下胜出。

(三)全球化的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化在快速发展并取得一系列成效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财富的积累越来越集中,社会财富分配越来越两极化,这与社会大众的期盼是相悖的。政治家们利用这样一种变化,社会的支持也在发生转变。目前,保守主义、极端主义上升,有些并非为了纠正全球化的问题,而是为了借势推波助澜。

全球化出现的问题,需要在全球化发展中解决。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相互依赖还是在不断加深。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发展。公司不参与生产分工、不进入国际化供应链网络就难以发展,社会福利的增长也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在开放的情况下实现发展的均衡、财富的包容性分配,构建有韧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众个人参与的能力。从全球角度看,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挑战,经济增长下降,债务飙升,价格上涨,粮食供给不足,各国都面临发展的问题。因此,首要的是维护开放发展的大环境,维护供应链的稳定,维护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利用二十国集团这样的全球合作机制,推动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如果没有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世界会变得更加混乱。

(四)新冠疫情的影响

新冠疫情是一场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世界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这场灾难除了给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挑战之外,也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运行和世界政治的演变。疫情突如其来,各国为防控疫情采取的严格限制措施阻断了很多原本正常运转的交往活动。除了限制人员流动外,还采取停航、停运、封关等措施,使得社会活动中断,殃及国际交往的各个领域。在经济领域尤其导致国际生产与消费供应链条暂时断裂,加重债务和社会危机风险。疫情是短暂的,但它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其中,一个重要影响是,安全因素——发展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上升,各国政府更多地考虑如何保证安全发展,包括国家供给安全、社会安全。公司、个人对安全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公司更重视供应链的安全,重新考虑和布局投资与生产网络。在此情况下,出现了“泛安全化”“安全政治化”。这方面的影响值得研究,需要采取新的对策。

总之,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风险性大大增加。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况下,未来世界如何发展?我们需要在“没有答案的世界”寻求答案。

二、区域合作新趋势

二战后,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世界建立起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其中的两个考虑:一个是要维护世界的和平,确保不再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另一个是要推动世界的发展。所以,人类历史形成从未有过的全球治理。在后来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这就是区域治理的快速发展。区域治理的核心是相关国家开展合作,解决区域层面的问题,推动区域的和平与发展。如今,在大区域、次区域各个层次,发展起了多样性的合作机制,使得区域化成为大趋势。

(一)欧洲的区域合作

基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二战后西欧国家大力推动欧洲区域合作,从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市场、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创建了统一大市场、共同货币、欧洲法院、欧洲议会,对区域安全、经济发展、对外关系进行综合治理。如今,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加入了欧盟。这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变革。欧洲区域合作的成功之处,一是实现了各个国家的协同发展,二是实现了欧盟内部的安全。英国脱欧并没有对欧盟产生大的影响,乌克兰危机反而使得欧盟内部进一步团结。欧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消化扩大造成的问题,如何回应对高度区域治理存有异议的右翼势力,以及如何应对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供给危机等。面对诸多挑战,欧盟成员对于维护区域治理的基本认知并没有发生动摇。

(二)东南亚的区域合作

东南亚区域合作学习欧洲的经验,但并没有照搬欧盟的模式,而是探索出一条具有东南亚特色的“东盟方式”。“东盟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通过包容、渐进的合作方式,推动区域的政治包容、经济开放,实现区域的和平与发展。二战后,东南亚地区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民族独立后的国家重建,二是解决冲突、战乱的复杂关系。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东盟逐步吸纳了东南亚所有国家加入,构建了开放的区域市场,制定了利于区域和平与发展的共守法规,实现了东南亚国家间的和平相处、协作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该地区动乱冲突的情况。同时,东盟在东亚地区的开放与合作、和平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以东盟为中心,构建多重经济合作、安全合作的机制,有助于东亚地区维护经济发展与和平稳定的局面。在中美战略竞争中,东盟不选边站,坚持以东盟为中心。这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同时有助于缓冲大国竞争带来的冲突风险。东盟合作的经验值得研究,“东盟方式”所提供的区域治理经验值得重视。

(三)中国的区域合作

中国是一个区域大国,对于区域合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的区域合作可以大体分为两层:一是周边地区。中国与许多国家为邻,构成一个大的共生区域。作为区域内的大国,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周边、重视近邻,一方面提出一系列基于构建友好合作关系的理念、原则与政策,如睦邻、富邻、安邻,命运共同体等;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和推动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构建,构建了双边与次区域的“双轨”关系机制,后者包括中国-东盟机制、中日韩-东盟机制、东亚峰会、RCEP、上合组织、中日韩对话机制等。二是积极参与和推动其他地区的合作,构建了双边与区域的“双轨”机制,后者包括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美合作论坛、中国-海湾合作组织合作论坛等。这种合作机制不是排他性的,更不是对抗性的。

一般而言,大国难于处理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一是块头大,邻国天然具有防备心理;二是存在多方面的直接矛盾,特别是领土、海洋争端。中国所做的努力,是在新形势下对创建新型国家关系和推进区域合作的的创新。尽管存在不少挑战,但是坚持下去必有好的成效。这对推动构建国际新关系、新秩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型区域合作不同于以往的结盟对抗,是以合作为理念,不以其他国家为假想敌,是非对抗性的。近来,美国基于战略竞争的设计,搞具有对抗性的区域安排。比如,“印太战略”框架下的诸多安排都以限制、脱钩中国为目标,突出政治化、安全化,这与包容、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及实践相背离。

不过,也应该看到,现在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多选择,不选边”的战略,并不愿意与中国对抗,这样,就可以留下很多可操作的空间。在新的复杂的形势下,非常重要的是坚持区域合作和平与发展的大方向,拒阻把区域构建拉向分裂、对抗的歧途,让区域合作在推动新型区域关系和秩序构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作者:张蕴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