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至21日,印度总理莫迪对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了首次访问。5月22日,莫迪与巴新总理詹姆斯·马拉佩共同主持了第三届印度—太平洋岛国合作论坛峰会,14个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受邀参加。在峰会上,印度宣布了对太平洋岛国的系列援助措施。第三届印度—太平洋岛国合作论坛峰会的召开,反映了印度外交政策的调整。印度—太平洋岛国合作论坛峰会是印度与太平洋岛国合作的重要机制。2014年11月,印度与太平洋岛国政府首脑在斐济苏瓦举行首次论坛,并设立了年度峰会机制。2015年8月,印度和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在印度斋浦尔召开第二届峰会。然而,原本制定的年度峰会,由于印度难以兑现援助承诺和外交重心的调整,在2015年第二届峰会召开后中断了八年。印度在今年重启峰会,表明印度试图通过加紧推进“东进行动”战略,一方面强化与美国及其“印太”盟友互动合作,另一方面在“全球南方”的旗帜下获取更多太平洋岛国的支持,维护其地区大国地位。
印度经略太平洋岛国的动因
印度与太平洋岛国并不陌生。与印度一样,14个太平洋岛国中有11个国家是英联邦成员。近年来,印度加大了对太平洋岛国的战略投入,积极发展同岛国的关系,以扩大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影响力。印度作为该地区重要的参与者与竞争者,加强对太平洋岛国的关注,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动因。首先,太平洋岛国对印度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太平洋岛国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丰富。太平洋岛国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扼守美洲至亚洲的太平洋运输线,是东西南北交通上的重要枢纽国家。前印度海军参谋长阿伦·普拉卡什曾指出:如果印度需要建造海外基地、港口或机场,太平洋岛国非常具有战略意义。2023年7月,印度实施了第二次登月计划。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认为,太平洋岛国所在区域为印度实现登月计划、监控火箭发射提供了最佳观测场所。印度将登月计划视为展示其科技实力、大国地位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对南太平洋海上战略通道的争夺中。其次,与太平洋岛国发展关系,有助于印度提升国际地位。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太平洋岛国中的12个国家拥有联合国大会投票权。由于联合国“一国一票”的国际惯例,太平洋岛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票仓”,受到包括印度在内的域外大国的关注。在第二届印度—太平洋岛国合作论坛峰会上,莫迪明确表达了希望岛国支持印度“入常”的愿望。此外,印度一直渴望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而斐济、巴新等太平洋岛国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印度要加入该组织,需要争取他们的支持。印度防务分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拉吉夫·纳扬指出:“印度与太平洋岛国的接触非常重要,这对印度在国际组织中获得支持非常有帮助。”第三,维护印度的大国地位,增强其在国际地缘博弈中的能力。作为新兴大国,印度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认为中国阻碍了其实现世界大国的梦想。
尤其是中国积极发展与南亚国家的关系,引起了印度的“战略紧张”。近年来,印度着力巩固与南亚国家的关系,同时加快推进“东进行动”战略,深化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印度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关系,既是为了分散中国的战略资源,缓解中国在南亚地区活动所带来的战略压力;也是为了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制衡中国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战略存在,创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国际地缘政治形势。
在太平洋岛国加快推进“东进行动
1991年印度政府发起了“向东看”政策,标志着印度外交战略的转变。此政策得到了印度政府历任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印度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以行动为导向、以项目和成果为基础的战略。作为对“向东看”政策的继承和发展,2014年,印度总理莫迪推出“东进行动”。该行动的目标定位更为明确,实施范围扩展到整个亚太地区,包括太平洋岛国地区。2014年,在斐济苏瓦召开的首届印度—太平洋岛国合作论坛峰会上,印度宣布将原先每年向每个成员国提供的12.5万美元的资助款提升至20万美元,并同时在气候变化、经贸合作、信息技术、远程医疗及教育等领域提出多项发展援助倡议与合作项目。2015年,在第二届峰会上,莫迪再次宣布了类似的援助项目,并表示将“争取在扩大和改革后的联合国安理会中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争取两个类别的专门席位”。
然而,印度承诺向太平洋岛国提供多项援助,更多是象征意义,实际进展缓慢。在今年举行的第三届印度—太平洋岛国合作论坛峰会上,莫迪政府宣布了面向太平洋岛国的12项援助倡议,包括:在斐济全额资助建立大型专科心脏病医院,使其成为整个地区的“救生圈”;向14个岛国提供海水淡化装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设立义肢中心,此后每年在其他太平洋岛国举办两次安装假肢的活动;帮助14个太平洋岛国建立透析室,并向这些地区派遣“海上救护车”;建立瑜伽中心;建设可承受价格的非专利药物中心;升级信息技术卓越中心;在斐济设立24小时紧急求助热线;在14个岛国实施发展中小企业计划,以提供机械和技术供应,等等。与前两届峰会相比,此次峰会进一步拓宽了援助领域,展现出合作的务实风格。
第三届峰会的召开是印度在太平洋岛国地区实施“东进行动”的新进展。莫迪在峰会上表示,印度尊重太平洋岛国的优先事项,太平洋岛国可以把印度视为“可靠的伙伴”。新加坡《海峡时报》则将印度在太平洋岛国地区实施的行动称为一项“必要的战略”,是印度试图在地缘政治竞争激烈的大洋洲站稳脚跟而采取的举措。
展现出印度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随着太平洋岛国地缘战略价值的凸显,该地区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区域。印度欲通过有选择地争夺缺乏军事和经济实力的次区域,以及一些可以填补的真空地带或失衡的地方,彰显国家的实力。考虑到太平洋岛国地区复杂多变的战略形势,本届峰会的召开展现出印度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发展的一些新特点。
第一,太平洋岛国的优先事项成为印度与之合作的重点。在岛国最为关心的气候变化问题上,莫迪政府倡导气候外交理念,通过设立气候适应性基金、建立可持续海岸与海洋研究所、利用卫星分享天气数据和预警,以及提供海水脱盐、水资源保护等领域的技术支持等方式,提升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以强化印度在该地区的外交存在。此外,针对岛国工业和医疗水平落后、肥胖率高、教育水平有限等问题,印度还承诺向其提供轻工业产业设备和信息技术人才培训,并在教育、卫生等领域出台相应的投资和帮扶政策,赢得了太平洋岛国领导人的信任和支持。
第二,巩固与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关系。斐济拥有30多万印度裔斐济人,是太平洋岛国中拥有海外印度人最多的国家;巴新则是印度在能源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印度高度重视与斐济、巴新的关系。截至2020年,印度向斐济和巴新的援助资金总额分别达到1913.2万美元和1339.7万美元,占印度对太平洋岛国援助资金总额的52.2%。在此次峰会中,斐济和巴新明显得到了印度更多的援助项目,如印度承诺在斐济建立医院和设立紧急求助热线,将巴新的信息技术卓越中心升级为“区域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中心”。与此同时,印度也加大了对其他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力度。
第三,印度在践行“东进行动”的同时,呼应美国的“印太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的外交战略转移与美国战略转向几乎同步进行。在第三届峰会召开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代替总统拜登,对巴新展开了访问,并于峰会召开当天与巴新签署了关于防务和海事合作的两项协议。作为美日印澳“四边安全对话”的成员之一,印度重启与太平洋岛国峰会的行动凸显与美国的战略配合。在当前美国加大对太平洋岛国战略投入的形势下,印度与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协调和战略呼应或将更为频繁。但是,印度要想提升在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仍然面临重重困难,与太平洋岛国在地理上的优势并不能转化为印度对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日本、中国相比,印度的外交力量还很薄弱,目前印度仅在巴新和斐济派有驻外使团。在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加强与太平洋岛国峰会机制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巩固与太平洋岛国的峰会机制并兑现援助承诺,将是印度提升其在地区影响力与彰显实力的关键。(作者:赵少峰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程振宇 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