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有着深厚的基础,双方在经贸合作、社会发展理念、全球治理观上拥有诸多契合点。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12月1日来华访问,作为二十大后首位到访的欧盟机构领导人,其此访旨在世界诸多不确定性中寻求稳定性。访前,欧洲理事会在其官网上言明,“在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紧张的背景下,米歇尔主席此次访问对中欧来说都是一次及时的接触机会”。
作为欧洲对华关系的务实派,米歇尔并非首次到访中国。2013年4月,米歇尔曾以比利时法语革新运动党主席身份来华出席中欧政党论坛。2016年10月,时任比利时首相的米歇尔也在中比建交45周年之际访华。相比前两次,米歇尔此次以欧洲理事会主席身份来访,背后驱动因素既有欧洲实现自身发展、安全与战略自主的需要,也有与中国共同探索解决全球共同挑战、携手共克时艰的需求。
一方面,欧洲跟随美国对俄罗斯制裁“自损八百”,自身深陷能源危机,通胀高企,经济下行压力上升,欧委会11月发布的秋季经济预测对于2023年欧盟及欧元区作出GDP增长0.3%的悲观预期。政治上,欧盟民粹滋生,成员国间利益分化加速,一体化在艰难中前行。外交上,欧洲对美国依附加深,但并未换来美国“足够的尊重”,欧美之间在数据、投资、防务、能源、科技等诸多领域龃龉频发,欧洲高级官员甚至公开指责美国是乌克兰危机中获利最多的国家,“欧盟民众对美国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军事与安全上,欧洲地处冲突边缘但自身军力发展相对滞后,美国若即若离的“保护伞”并不能给予欧洲足够的“安全感”,近期激增的防务开支仍主要“滋养”了美国的军工企业,欧盟联合防务研发、生产、采购项目进展并不理想。因此,欧洲正处于多事之秋,“凛冬将至”,改善中欧关系,寻求中欧合作,符合欧洲利益,具有必然性。
另一方面,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数字转型、绿色转型、供应链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议题都呼唤中欧提出共同的解决方案。在此情况下,欧洲寻求加强与中国接触,探索“维护世界和平两大力量、共同发展两大市场、人类进步两大文明”间更高水平的合作,符合欧洲自身利益,也符合全球共同利益。习近平主席在与米歇尔的会谈中指出,“国际形势越动荡,全球挑战越突出,中欧关系的世界意义就越凸显”。
近年来,中欧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杂音,由于历史文化、发展水平、意识形态不同,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应当认识到,中欧之间并没有根本战略分歧和利益冲突,合作与发展一直是、也将继续是中欧关系主基调。
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拥有深厚的基础,契合点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一是中欧经贸合作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近年来,虽然全球化遭遇“逆风”,但中欧经贸、投资持续“热络”。2021年中欧贸易量续创新高,总额超8200亿美元,中国继续保持欧盟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地位,欧盟也是中国第二大货物贸易伙伴。2022年,虽受重大地缘事件冲击,1—10月中欧双边贸易额仍冲上7113亿美元高位,同比增长6.3%。同时,近年中欧班列一直保持持续稳定运行,2021年全年共开行15183列,运送货物146.4万标箱。2022年1—9月,中欧班列亦累计开行1.2万列,发送货物118万标箱,不仅联通了中欧经贸的“生命线”,也扩展了中欧各自经济发展的“营养线”,在缓解欧洲通胀危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投资上,2022年1—8月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同比增幅也高达123.7%。
在国际层面,中欧都致力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真正支持自由贸易、公平贸易。国际政治环境波诡云谲,凸显务实底色的经贸合作应在定义中欧关系上最有发言权。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与米歇尔的会谈中指出,“中方期待欧盟成为中国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伙伴,共享中国超大市场机遇、制度性开放机遇、深化国际合作机遇。”
二是中欧社会发展理念存在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是中欧各自着眼未来做出的选择,都是中欧民众需求与向往的体现,完全可以同向并进,携手而行。绿色、数字“双转型”是欧盟推动一体化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而美丽中国、数字中国建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之外,“欧洲卫生联盟”与健康中国、“包容性欧洲”与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欧洲安全联盟”与平安中国、强调“共同安全”的欧洲安全观与强调“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中欧多项政策理念均有较大契合。中国支持欧洲一体化,支持欧盟战略自主,支持欧洲团结繁荣,中欧完全可以成为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样板。
三是中欧全球治理观上拥有“同理心”。中国一向秉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的理念,坚持在平等、开放、合作的基础上构建全球伙伴关系。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近期也反思称,长期以来,欧洲一直试图输出“欧洲模式”,却忽视了世界其他国家自身的利益及感受,今后欧洲应更多扮演“倾听者”,培育“同理心”。应当认识到,在国际舞台上,中欧都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持续、稳定力量,应当共同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也支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同时,中欧促进各自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平台对接协作亦是空间广阔,大有可为。据大西洋理事会10月发布的报告评估称,到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融资缺口估计约为 15 万亿美元,严重供不应求。因此中国“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同欧盟“全球门户”战略并非如某些媒体炒作所言是竞争对手,存在相当大的互补空间,完全可以实现有机对接,共同增添全人类的福祉。因此,中欧互为彼此稳定与发展的受益者,可以做志同道合的伙伴。
2022年是中国与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多国建交的50周年,是中欧关系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新时代中欧关系发展需要双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中国高度重视中欧关系,期待双方能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共同夯实互利基础,做大合作蛋糕,妥善解决分歧,共面全球挑战,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不仅符合中欧双方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习近平主席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此时间节点达成了多项重要共识,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吕蕴谋 现代院欧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