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当前位置:首页 > 重要动态 > 公共外交 >

访问伊本·白图泰的故乡

发布时间:2022-08-31 来源:国合中心

“我们和你们”丛书之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故事系列图书就是共建中阿友好的一些亲历者们的讲述,在他们笔下,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的一幕幕情景、一桩桩大事、一件件细节,温暖、鲜活地呈现。书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老一辈政治家的决断,外交前辈的亲历,普通人的交往……中阿之间政治、经贸、军事、人文等各领域友好合作发展的点滴,让我们重温先辈的开拓,感受历史的厚重,寄望未来的辉煌。

——王毅

访问伊本·白图泰的故乡

1

1999 年 4 月中旬,我应摩洛哥王国文化事务部的邀请,从远东的上海飞往远西(摩洛哥史称“西马格里布”,直译即为“远西”) 的卡萨布兰卡作学术访问。

摩洛哥,对上海人来说并不陌生,上海医疗队多年来以勤奋出色的工作,长期为摩洛哥人民送医送药,在中摩两国都享有很好的声誉;上海与卡萨布兰卡结为友好城市,已逾十年。1998 年底,摩洛哥首相访华,电视节目中对他的上海之行作过详细的报道。但对我来说,却是第一次去,而且是在受挫后才终于成行的。此事,还得从公元 14 世纪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说起。

塔兹博士与《伊本·白图泰游记》

1995 年 7 月,在约旦皇家研究院的年会上,我有幸结识了摩洛哥皇家科学院院士阿卜杜·哈迪·塔兹博士。他是十卷集《摩洛哥外交史》的作者、阿拉伯世界遐迩闻名的大学者。他主动找我询问《伊本·白图泰游记》中文版的情况。我们从事阿拉伯语言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可以说是无人不晓这位堪与意大利马可·波罗齐名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1303—1377)出生在摩丹吉尔城,曾两次出外游历,前后长达 30 年,足迹遍及非、亚、欧三大洲。他于元顺帝在位期间,到过我国的泉州、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对城乡、物产、法制和社会生活作过描述和议论。阿拉伯人至今把我国的泉州称为“橄榄城”,便是始于伊本·白图泰之口。他的世界见闻由伊本·朱扎伊笔录,原本后被巴黎国家图书馆收藏,另有多种手抄本,散藏于世界各国图书馆。19世纪中叶起,阿拉伯文版和西方文章陆续问世,伊本·白图泰遂被公认为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最伟大的旅行家。

1980 年秋,我赴宁夏银川市参加西北五省区的学术研讨会期间,曾应当时宁夏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杨怀中先生(后任宁夏社科院名誉院长)的咨询,推荐了我北大的老师马金鹏先生自 30 年代起就直接从阿拉伯文翻译的《游记》全本。为了让读者对这本著作的内容和价值有所了解,我答应向马先生索要《游记》中的“中国部分”,先在我负责的《阿拉伯世界》杂志上刊出。杨怀中先生曾几度专程赴京,与马先生共商共酌,终于使这本持续翻译、积压了近半个世纪的学术著作得以在 1985 年面世。

塔兹博士闻讯后,当即要求我参与对《游记》的考证工作,撰写论文,出席摩正在筹备举行的国际研讨会。四年时间里,塔兹博士通过摩文化部先后向我发出过四次邀请,其中两次我都已办完一切手续,坐进了飞机,却分别因国航和法航班机发生机械故障被迫推迟起飞,我计算巴黎转机时间后,发现已赶不上会期而只得放弃;另一次又遇我出国在外,看到邀请信时,会期已过。今年 1 月下旬,我参加沙特阿拉伯王国的“百年庆典”,正巧与塔兹博士下榻同一饭店,他高兴极了,告诉我邀请信已传真发往上海。他又给我一份拷贝,望我尽早办妥手续,务必成行。

摩洛哥极为推崇和珍视自己的文化名人伊本·白图泰。1963 年 12月下旬,周恩来总理访摩,哈桑二世国王在欢迎宴会上致辞时,特意提到了伊本·白图泰的陵墓。去年 12 月,为庆祝中摩建交 40 周年,摩首相率团访华,听外交部同志说,江泽民主席会见尤素福首相时说,他曾读过《游记》,知道这位摩洛哥大旅行家。

2

1999 年 4 月中旬,朱威烈教授应邀赴摩洛哥讲学期间造访塔兹博士在拉巴特的宅第

我在摩访问的八天里,摩文化大臣、司长、处长无不与我谈论伊本·白图泰,报刊、电台、电视台采访时也都提及伊本·白图泰。

塔兹博士将他花费 25 年、走遍世界著名图书馆收集手抄本,与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史学家切磋讨论后作了详细校订注释的五卷本《游记考证本》赠送给我,他告诉我,这套书已成为哈桑二世陛下赠送外国贵宾的礼物,还特别叮嘱我,到了机场要随身携带,不要作为行李托运,以免遗失。我驻摩大使穆文接见我时说,他正在读《游记》的法文版,文化参赞问我,泉州有没有伊本·白图泰的后代……我深深地感到,伊本·白图泰是中摩友好往来的见证和标志,我的摩洛哥之行得以实现,实在是应该感谢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感谢《游记》的校订者、当代的伊本·白图泰、年已八旬的世界地名会议主席塔兹博士!

地缘政治中的摩洛哥王国

摩洛哥在阿拉伯及伊斯兰世界中,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国家。这次访问时间虽很短暂,却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哈桑二世国王在1973 年 12 月的一次演讲中说:“摩洛哥位于两海(大西洋和地中海)交汇之处,它必须考虑它的欧洲政策;摩洛哥地处非洲左侧一角,它的非洲有着漫长而光荣的历史,它必须考虑它的非洲政策;摩洛哥是一个阿拉伯国家,它得考虑它的阿拉伯政策;它又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又必须考虑它对待伊斯兰国家的政策……”哈桑二世自 1961 年登基以来,制订了摩第一部宪法,在复杂的地区和国际环境中,奉行温和灵活的内外政策,既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又善于应对,长期保持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战结束以来,阿以冲突成为中东局势的核心问题,摩洛哥尽管远离阿以对阵第一线,但它是世界犹太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以色列建国后,摩对境内犹太人的移居政策比较宽松。据统计,以色列籍的摩洛哥犹太人(包括他们的子女),迄今已有 70 万之多。其中不乏政要,如曾任沙米尔政府和内塔尼亚胡政府外长的利维·戴维,就是 1956 年移居以色列的摩犹太人。王国政府在对以总政策上与阿拉伯各国趋同,但也经常发挥它独特的作用。1976 年和 1977 年,哈桑二世国王曾先后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外长达扬举行过秘密会谈。1986 年 7 月,当中东和谈陷入僵局之际,他又与当时的以总理佩雷斯举行了三轮会谈,力求通过和谈解决争端。冷战结束后,以色列先后与巴勒斯坦、约旦签订了有关协议,摩则率先于 1994 年 10 月作为东道主成功举办了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第一次正式形成政治谈判与经济合作相辅相成、双轨并进以推动中东北非地区和平发展主潮的模式。摩移居美国的犹太人数量也不少,他们迄今与摩王室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摩洛哥的朋友告诉我,哈桑二世国王访美时,美籍摩洛哥犹太人领袖们怀着感激之情去拜会他。国王嘱咐他们不要忘了他们的故土,经常去摩洛哥看看。近来,摩已擢用原驻美大使本·伊萨为外交大臣,在他的提议下,摩邀请了克林顿总统夫人和一批美国会议员访摩,反映出摩对美关系方面的走向。

摩与欧洲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1995 年起,欧盟 15 国实施建立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战略。在地中海沿岸的亚非 12 国中,摩洛哥是最先与欧盟签订“联系协定”的南地中海国家之一。协议规定,欧盟逐步减少在摩水域作业的捕捞船只的数量和吨位,向摩提供约 6.5 亿美元的渔业补偿和摩发展渔业科研、人员培训的资金。摩是一个农业国,它的蔬菜、瓜果和鲜花主要向欧洲出口。摩与欧盟贸易额要占其总进出口额的 60% 强。今年,欧盟 11 国已正式启用欧元,摩已决定将它与这些国家的外贸结算改用欧元,以避免汇率差造成的损失。旅游业是摩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接待的外国旅游者约有 200 万人,其中多数是欧洲人,这既是因为摩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由于在摩游览几乎没有语言障碍,各地的摩洛哥人大多通晓法语、英语或西班牙语。为了扩大摩在欧洲的影响,我从电视上看到,摩出资 5000 万法郎在巴黎协和广场修建了一座曼苏尔城门,并同时举办历时一年的“摩洛哥王国文物展”。

3

摩洛哥茶

我在摩期间,正值阿尔及利亚大选,原布迈丁执政时的外长布特弗利卡在时隔 20 年之后复出。他当选总统后,即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了与摩长期存有争执的西撒哈拉的问题。他表示,“西撒问题应该根据联合国、非统组织的计划和决议,以及(1997 年 9 月摩与西撒人达成的)休斯敦协议予以解决”,“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的关系应建立在睦邻基础之上”。哈桑二世国王随即致电祝贺布氏当选,强调要“恢复和加强摩阿两国人民间的兄弟关系”。由此看来,随着阿尔及利亚局势的稳定和好转,摩阿关系也有望趋缓。此外,因洛克比事件遭受联合国长达 7年制裁的利比亚,已交出两名嫌疑人赴荷兰受审,利比亚开始走出困境。这样,沉寂多年的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兴评会在妥善处理各种双边关系的基础上,恢复磋商合作的机制,推动马格里布地区向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摩洛哥王国正是凭借着它在地缘政治中的独特地位,注意把握机遇,适时调整政策而始终在中东北非地区保持着活力,成为一个令各种国际力量瞩目的特色国家。

从茶、桑到文化交流

摩洛哥竟然也种茶、种桑,这无形之中就令我这个长于杭嘉湖畔的中国浙江人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在整个非洲大陆,唯有 3000 万摩洛哥人是喝绿茶的。当地人谈到茶,往往也会提到中国。摩方官员和学者都告诉我,中摩建交与茶有关。50 年代,摩因进口中国绿茶开始了与我国的接触和交往。建交后,中国专家组远赴摩洛哥帮助种植茶叶。摩从一个茶叶纯进口国转为也产自种绿茶的国家,只是摩洛哥人的喝法与我们不同,他们习惯加入白糖和薄荷后煮了喝。我在北部农业区参观了几座城市,途中见到过茶林。摩因气候炎热干燥,茶树不像我国多种在山坡上,而是植于其他高大乔木的庇荫下,以满足它生长必需的湿度。

摩洛哥境内的树木有栎树、软木树、柑橘树、橄榄树,也有桑树。陪同我的摩文化部穆罕默德·奇恩先生热情而且友善,他一边驾车一边向我指明沿途的各种树木、庄稼和花卉。他特别几次三番地谈到桑树,原来他的小儿子在养蚕,一定要他摘点桑叶回去。听奇恩先生说,摩洛哥的小学生不论男女,养蚕的居然还不少!我们在沙夫沙温市作了停留,这里有个中国养蚕专家组,可惜要赶路,不及去拜访了。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恐怕只有摩洛哥一国像中国一样,既种茶也养蚕。

摩洛哥人民对我国的友好之情,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这次,在摩驻华大使迈蒙先生、摩文化部官员和塔兹博士的倡议和关心下,我与卡萨布兰卡市哈桑二世大学的校长、各学院院长探讨了建立校际合作的意向。

他们均为在两市已建立友城的基础上又形成高校间的交流,将有机会在文化、教育领域相互沟通和合作而感到高兴。席间,他们热情地谈到了中国歌舞团去年 10 月的访摩演出,对中摩文化交流表现出很高的兴致。

4

曼苏尔城门

摩洛哥既珍视本国文化,也很愿意开展交流。我会见了摩“诗歌之家”主席和副主席,他们说,诗歌在摩兴起只有二三十年历史,但发展很快,去年举办了第一届诗歌节,在官方和民众的支持下,开得隆重而成功。组委会为每位代表准备了一个大镜框,里面有他的个人像、简历和几行诗,都用美工装饰,挺漂亮。他们认为,再经过 10 年的努力,摩或许就能形成自己的诗人群体和诗歌珍品。他们已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诗歌日”,还希望明年的摩诗歌节举办时,能有一位中国学者参加,向摩洛哥喜爱诗歌的人介绍中国诗歌的情况。

我在摩文化部作报告前,首先拜会了摩文化大臣穆罕默德·艾什阿里阁下。他是上任作协主席,也是一位已经出版了 7 本诗集的诗人。大臣讲得一口流利的阿拉伯标准语。他说:“摩中关系一直很好,首相去年底访华,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希望通过你的访问,我们开展一些文化上的合作,听说你已与“诗歌之家”、作协有过接触,我们的文化合作是否可以从翻译做起呢?”大臣说,摩文化部已与哥伦比亚、西班牙等国开展了文学翻译方面的合作。他认为,翻译的作用很大,因为书是永恒的,他希望在摩文化部的帮助下,中方能翻译一些摩的学术、文学著作,让中国人了解摩洛哥;也希望将中国的优秀作品译成阿拉伯文在摩出版,摩方愿意承担费用。即使每年出版一本,五年就是五本,如果作品吸引人,也可以每年不止一本。摩经常参加开罗、突尼斯等地的书展,中国图书可以通过摩走向阿拉伯世界。他还表示,如果通过中国学者的努力,出版了一批摩洛哥的作品,他愿意到中国去参加新书发布会。

奇恩先生从头到尾陪同我参观、访问、座谈。他说,他真想带全家到中国去旅游一次,在实现这个计划之前,他愿意经常为《阿拉伯世界》撰稿,提供各种资料。从他领我参观非斯城的巴特哈博物馆和寻访丹吉尔市的伊本·白图泰陵墓时所作介绍、说明看,他无疑是一位很有学识教养的文职官员。临别时,他还送了我两本他编的书。我从奇恩身上强烈地感受到,摩洛哥确是一个文化之邦,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阿拉伯国家!

我迄今还留有深刻印象的是矗立在卡萨布兰卡大西洋岸边的哈桑二世清真寺。这座占地 9 公顷、历时六年于 1993 年建成的大寺,极其宏伟壮观。寺内的礼拜殿长 200 米、宽 100 米、高 60 米,可容近万人,寺外宽阔的广场则可容 8 万人同时礼拜。进入礼拜殿内,地面平滑光洁,地下装有供暖装置,冬天不穿鞋的礼拜者,脚底有暖感。屋顶是活动的,5 分钟自动开闭一次,作空气调节用,铺设柱子用的大理石有各种颜色,美观考究,全是摩洛哥产品。木质地板也是国产。清真寺的宣礼塔高 100 米,也是灯塔,晚祷后亮光打开,可照到 30 公里外,为航行在大西洋的船只指向导航。摩洛哥朋友说,这是仅次于麦加禁寺和麦地那先知寺的世界第三大寺,创意和布局都出自哈桑二世。它实际上已成为当代摩洛哥的标志——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信仰与科技、艺术的结合。

我不由地想起那屹立在东海之滨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中摩两国人民、上海与卡萨布兰卡两座城市,都在 90 年代树起了高大雄伟的建筑,正好位于亚非两大洲的东西端点,相互辉映,既闪耀出民族复兴之光,更烛照着新世纪的历程。(作者:朱威烈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主任